24小时内,特朗普对中俄印态度大变,普京想通了:不能学哈梅内伊 特朗普在过去24小时里扔出了三张牌:一艘核潜艇、一张“误传”的印度牌、一份对中国的“缓和”声明。动作很大,但目标很清晰:让人相信中俄印已经被他成功拆散,下一步对付俄罗斯将毫无阻力。 但从印度的拒绝配合、中国的静默应对,到俄罗斯的克制回应,这场局部爆发的外交操作,反倒暴露了特朗普的底色:虚张声势之外,真正能用的筹码并不多。 先说核潜艇。 8月1日,特朗普突然发文,说已经下令两艘美国核潜艇驶向“适当位置”。没有具体地点,但信息本身就带着赤裸裸的威慑意味,尤其是针对不久前梅德韦杰夫提到“死亡之手”系统的回应。 “死亡之手”并不是今天才被提出来的东西,它是苏联遗产,核心是确保一旦国家指挥系统瘫痪,自动触发核报复。冷战时期吓唬西方很管用,现在再拿出来说,更多是一种延续性威慑。 梅德韦杰夫敢放话,显然是在给美国打心理战;而特朗普的回应则是典型的美国“情绪性操作”——必须要吓回去,但不能真打。 这就是核潜艇这张牌的尴尬之处。理论上,它是战略威慑力量中最隐秘、最不能曝光的部分。但特朗普偏偏要公开宣布,还亲自下场点名。说白了,这是在打给选民、媒体、欧洲盟友和潜在竞选对手看的,军方反倒不是主要观众。 问题是,特朗普拿出这张牌的时候,并不具备真正出手的条件。 目前太平洋舰队本身就承担南海、朝鲜半岛、东亚一线的威慑任务,这种突然调派战略核潜艇去逼近俄罗斯,必然要在其他战区做减配。不但无法长期维持,还会让东亚地区的紧张态势失衡。 所以,他公开宣布这件事,反而是一种“表演性泄密”,更像是在展示“你看我有多认真”,但实际上是在消耗美军手中的战略资源。 与此同步的,是对中国和印度态度的突然“柔化”。 对中国,贝森特突然宣布取消12项稀土反制措施,还用了“中国是伟大的国家”这样的罕见修辞。前脚才说要对中国产品征收三位数关税,后脚就铺上红毯。节奏转得这么快,只能说明一点:这不是经济政策,是战术演出。 对印度更有意思。 特朗普在平台上写道:“听说印度已经不再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这真是明智之举。”这句“听说”刚发出去没几个小时,印度外交部就把它驳了回来。措辞温和但很坚决:“我们将继续基于市场条件和国家利益采购能源。” 潜台词是:别拿我们当配角。你特朗普要打牌,可以,但别动不动编一个故事把印度塞进去。 印度这么回应,不意外。过去两年,莫迪政府在俄乌问题上态度极其稳定:不会在乌克兰问题上站队,不会放弃俄罗斯这个能源来源,也不会让美国来指定方向。哪怕面对西方舆论压力,也从未动摇过这个基本盘。 所以,特朗普这波“主动误判”——试图制造印度已经站到美国一边的假象——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表演用的。用一句虚构的“转向”,去冲淡俄罗斯与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联系。但这个小算盘很快就被拆穿了。 而中国这边,则干脆懒得回应。这种沉默,本身就是判断。既不否认也不附和,放你特朗普在台上唱独角戏。美方想制造中俄印“裂缝”的剧本,关键的问题是:这三国现在各自有算盘,但没有一个人打算陪你演戏。 俄罗斯这边的反应,更加典型。 面对特朗普的核潜艇高调炫耀,普京没有上套。他没有像哈梅内伊那样回怼到底,也没有再次升级言辞,而是突然放出一句话:“我们愿意与乌克兰政府就停火问题展开沟通。” 一边谈,一边打。 这才是俄罗斯真正的战术思路。普京并不想把局势推到真正的核临界点,尤其在美俄都有选举、能源出口渠道稳定的前提下,保持主动权才是核心。 再看伊朗,哈梅内伊坚持不谈判的强硬路线,换来的是什么?是大使馆被炸,是军事指挥官被斩首,是本土核心设施接连遭袭。表面上不让步,结果却被动挨打。普京显然早就看穿这套套路,不会复制伊朗的剧本。 俄罗斯的做法,是故意留下“谈”的口子,让对方有台阶下。而自己则继续在红军城方向推进、在哈尔科夫方向布防,用实际战果去增加筹码。 这不意味着俄罗斯真打算现在和谈,而是掌握主动权时做出来的一种姿态:我有牌,但我不急着打;你特朗普要唱戏,我让你下个台,也让你不好再加码。 反倒是美国这边,内部立场就开始混乱。国务卿鲁比奥明确表态,不希望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军事对抗。拉夫罗夫很快就接住:“我们欢迎美方这样的务实立场。”一句话,顺势把美国“冷处理”的信号包装成外交共识。 所以这场24小时的喧哗,表面是特朗普高调出招,实则是俄罗斯冷静应对、中印不愿入戏,三家态度都不复杂:不被绑架,不被借用,也不被利用。 而这也揭示出一个底层事实:中俄印三角之间有摩擦、有竞争,但在对抗美方操控方面,是有共识的。这种“被迫结盟”的状态,不需要宣言,只需要默契。 参考资料: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特朗普宣布核潜艇调动,俄罗斯回应冷处理》 《印度时报》---《印度否认已停止采购俄罗斯石油》
24小时内,特朗普对中俄印态度大变,普京想通了:不能学哈梅内伊 特朗普在过去24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8-04 17:10: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