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换40架枭龙战机,被以色列暴揍后,伊朗空军终于认清现实了? 伊朗想用石油换40架“枭龙”,这不是新闻,是自我清算。 以伊交火那几天,伊朗空军的窘迫暴露无遗。被以色列一轮又一轮空袭抽脸,机场、雷达、补给线像纸片一样塌掉,所有幻想都被现实撕得粉碎。德黑兰这才想起几十年来没怎么花心思更新的空军——1970年代买的F-4、幻影F1和米格-23还在飞,靠翻新、拆机、土修凑出一支“古董机队”,能飞不代表能打,能打也代表不了现代战争。 伊朗不是不想更新,是一直拖着不愿碰现实。过去十多年,中东局势紧张归紧张,但真打起来的次数不多,德黑兰高层有个典型心态:能撑一口气就不砸钱换装备,反正有弹道导弹和准军民一体的“动员系统”,出事顶多再搞点游击对抗。问题是,以色列这次用的是成建制的五代机群+电子压制+无人机侦打一体体系,你一旦没有空中预警、没有对等的截击能力,光靠防空导弹顶不住,只能被压着打。 所以,等不及谈判,伊朗开始到处找补。中俄是理想的方向,苏-35、歼-10都在考虑,但俄产飞机被俄乌战场绑死,中国的歼-10虽好,订单一堆,短时间内能交付多少没人能保证。而且这些高端货动辄7000万—1亿美元一架,维护、训练、弹药体系都得跟上,对伊朗现在的财政状况,是个沉重的包袱。 这个时候,“枭龙”就成了现实选项。不是因为性能多拔尖,而是它填得上现成的坑。 “枭龙”这几年被不少国家采购,尤其在巴基斯坦空军里已经打出实战记录。和印度的空战、对阿富汗境内目标的攻击行动,实打实磨出来了。不管是低空突防还是中距空战,在航电和弹药兼容性上基本成熟。伊朗看重的不是它能不能对抗F-35,而是能不能替换那些一启动就冒黑烟的老飞机,在边境线上撑住局部空域。 40架“枭龙”,不多,但放在伊朗这种满天“老爷车”的环境里,就是一股新血。它能帮伊朗先把一线防空节点拉起来,把本土空军从“象征性存在”往“有限作战能力”推进半步。再加上“枭龙”的另一个优势——快交货。巴基斯坦愿意卖现役库存机,甚至不排除从现役中直接拆出来给伊朗先顶上,那就意味着,伊朗能在3—6个月内有一批可飞可战的新飞机,而不是等两三年合同期。 而伊朗用什么换?石油。熟悉伊朗的人都知道,它最大的问题不是没资源,而是没办法进入美元结算体系。常规军购走不了西方那套银行系统,中方也不可能全线开绿灯搞白条。所以“石油换飞机”,成了唯一能快进的方式。伊朗的油,中国巴基斯坦都愿意接;飞机,中巴合作产能够用,搞定了结算和运输,交易可以直接落地。 20亿美元换40架“枭龙”,加弹药和基础配套包,再搭几架空警-500,这事看上去像一次小规模军购,实则是伊朗对自己过去二十年战略误判的止血操作。它不是升级,而是补救。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伊朗长期过于倚重导弹与地面力量,空军一直被边缘化。他们把“民兵+导弹”当成遏制以色列和美军的万能钥匙,忽视了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支撑性。一旦空中失控,其他系统不是被压制就是直接被点杀。这次伊朗就是在这种短板下,被以色列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而“枭龙”背后的最大意义,不在于飞机本身,而在于整个中式空军体系的引入。一旦伊朗开始用中式航电、中式数据链、中式战法,它就等于开始脱离那种东拼西凑的苏式—美式混合体,往体系作战靠拢。这也是中伊之间真正有战略价值的合作点:伊朗缺钱,中方不缺技术,巴基斯坦愿意当桥梁,三方各取所需。 但这只是第一步。伊朗若真想改头换面,不可能光靠40架枭龙。它还得砸钱造机场、搞飞行员培训、建模拟器中心、升级地勤系统、换地面防空指挥架构。每一项都是耗时耗钱的大活儿。真正让伊朗空军脱胎换骨,不是买飞机,而是肯不肯从体系开始打掉重来。 现在的问题是,德黑兰愿不愿意认这个账。 过去20年,伊朗空军几乎等于“战略装饰”。高层要面子,展示“我们还有战斗机”,但真打不指望他们。这次是实打实让他们感受到了“空军战败=国家战略瘫痪”。没有人愿意做这个转型的第一人,但总得有人跳下水。 40架“枭龙”,是伊朗空军交出的第一个作业,成绩不算亮眼,但至少说明他们终于坐下来了,开始补课。 再晚,就不是补课,是重建了。 参考资料: 巴基斯坦《ABN News》2025年8月3日对前外交官阿卜杜勒·巴西特的访谈原文; 《金融时报》中文网,2025年8月3日文章《伊朗空军为何急于采购中国战机?》
石油换40架枭龙战机,被以色列暴揍后,伊朗空军终于认清现实了? 伊朗想用石油换4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8-04 20:42:36
0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