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遇到新能源技术瓶颈了?
我觉得是。
现在新能源汽车解决里程焦虑的路线基本明确了——需要搭载更大电池包。
所以现在的无模组化、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被广泛采集,本质是希望能获得更大的电池空间。所以三五年前之前我们听到80度电池就很惊讶了,但现在说100度都不带眨眼的。
但这种挖空间竞赛很容易遭遇上限,稍不注意安全也会打折。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潜质的是半固态电池。
今天看了MG的半固态电池介绍,它有多大价值,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下。
半固态电池通常指固态电解质占比30-70%的混合体系,保留部分液态电解液(5-15%)以提升离子传导。这种电池的安全性高,相比传统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中电解液的比例大大降低,减少了电解液泄漏、燃烧爆炸的风险。
而且它的固态电解质可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减少电池内部的副反应,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特别是现在快充、超充越来越普遍,这种电池用起来肯定更省心。
不过这东西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就说制造工艺吧。
汽车是要走量的,而且还特别注重生产速率。
汽车行业有一个JPH的概念,也就是每小时的产品产量,很多厂家要求在30-50JPH,也就是1~2分钟要下线一台车。
半固态方案呢,本就不符合生产利益。
传统液态电池在涂布阶段,浆料是流动性很强的液体,产线能做到每分钟几十米的速度,一路飞奔。而半固态是高黏度的固液混合物,涂起来就像往箔材上抹厚浆糊,不但速度直接降到个位数,还特别容易出问题,比如厚度不均、干裂、边缘堆积。换句话说,这不是简单地“慢一点”,而是直接卡住产线节奏,拉低良率。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电解质的注入方式、封装工艺、隔膜设计,全都要推倒重来。任何一个环节不稳定,可能整包电池直接报废。所以实验室能做成,不代表产线能接住。
MG现在把半固态放在一台A级车上,显然不是打算把这个技术单纯拿来炫技的,未来肯定要走量。我觉得这也侧面证明了他们跑通了生产这一关。
总之啦。这是个好事情。续航焦虑解决方案又多了一个。19:30直播发布MG4半固态版本MG4发布会M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