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掌扇醒北约和乌克兰,俄军宣布,经过483天战斗,俄军已经夺取恰索夫亚尔要塞。这是整个俄乌战争,战斗时间第三长的战斗。[凝视] 当俄军三色旗在恰索夫亚尔的废墟中缓缓升起时,这场持续16个月的血腥拉锯战终于落下帷幕。7月31日,俄国防部正式宣布控制这座战前仅有1.2万人口的小城。 这个面积不足18平方公里的高地小城,彻底改写了现代城市攻坚战的教科书。从2024年4月俄军开始进攻,到如今城市沦为一片瓦砾,恰索夫亚尔见证了21世纪最残酷的堑壕战。 战前的恰索夫亚尔并不起眼,主要以耐火材料厂闻名,但它的地理位置却让军事专家们格外关注——这里是顿涅茨克北部的制高点,向东可俯瞰巴赫穆特,向西能威胁克拉马托尔斯克。 更关键的是,北顿涅茨—顿巴斯运河将整座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运河东岸的“新区”地势较低,西岸的主城区则建在高地之上,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乌军在这里经营多年,将恰索夫亚尔打造成顿巴斯防线的关键支撑点。密如蛛网的地下工事、层层叠叠的火力点,加上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要塞。 然而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很快就显现出来,俄军没有选择传统的围城战术,而是采用了更加直接粗暴的方式——温压弹炸塌地下出入口,1.5吨级航空炸弹整栋摧毁建筑物。 无人机成为这场战斗的主角,俄军“柳叶刀”无人机24小时在废墟上空盘旋,任何暴露的目标都会被精准打击。乌军士兵形容这里像“被死神凝视的地狱”。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后,补给成为双方的生命线。乌军的补给车队根本无法靠近前线,弹药和食物只能靠工兵通过地道一点点背进去。有士兵回忆,他们靠喝雨水和吃罐头坚持了半年之久。 俄军虽然火力占优,但付出的代价同样惨重。每推进几十米都要经过激烈的巷战,每栋建筑都可能成为“绞肉机”。城市中心的争夺尤其激烈,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将整片区域炸得满目疮痍。 到了后期,战斗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对抗,更像是意志力的较量。乌军像钉子一样死守每一个角落,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也没有放弃抵抗。 但技术装备的代差最终决定了战斗走向,俄军的火力优势和兵力优势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制空权方面的压制,让乌军的抵抗变得越来越困难。 最后几周的战斗尤其惨烈,乌军的撤退路线被炮火封锁,许多士兵被困在废墟中无法脱身。俄军清扫了超过4200栋建筑,几乎每一处都经历了激烈交火。 恰索夫亚尔的陷落对乌军防线造成了致命打击,失去这个制高点后,康斯坦丁诺夫卡、克拉马托尔斯克等重要城市都将暴露在俄军火力覆盖范围内。 这场战役暴露出乌军在装备补充方面的困境,西方援助的先进武器往往刚到战场就被摧毁,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俄军虽然推进缓慢,但凭借体量优势能够承受长期消耗。 这场16个月的攻坚战为现代城市战提供了新的样本,传统的地形优势在绝对火力压制面前正在失效,坚固工事也挡不住精确制导武器的连续轰炸。 战术层面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无人机、精确制导弹药、电子战设备的大规模使用,让这场战斗更像是高科技装备的较量。但同时,最原始的意志品质仍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恰索夫亚尔的毁灭让人痛心,这座有着近150年历史的城市如今已成废墟,1.2万居民流离失所,重建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战争的代价总是巨大的,无论哪一方获胜,普通民众都是最大的受害者。恰索夫亚尔的废墟提醒我们,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 眼下,顿巴斯战局再次面临重大变化,恰索夫亚尔失守后,康斯坦丁诺夫卡成为俄军下一个目标几乎是必然的。而乌军能否在其他方向组织有效反击,西方新一轮军援是否能改变战场态势,都成为关注焦点。 这场战争何时结束仍是未知数,但恰索夫亚尔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在现代战争中,没有绝对的要塞,只有相对的优势。技术、装备、意志、后勤,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胜负的关键。 你认为在这种高强度消耗战模式下,乌克兰还能坚持多久?俄军的下一个重点目标会是康斯坦丁诺夫卡还是其他地方?战争的天平是否已经发生根本性倾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判断。 信源: 俄方宣布控制顿涅茨克重镇——中国经济网
【乌东防线的崩溃:恰索夫亚尔的失守与乌克兰冬季的供电供暖】经过480天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