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砍了李建成脑袋后,急匆匆赶到大嫂玳姬宫里,一把将玳姬按在床上霸道地说道:“李建成已经被我杀了,我会比他更疼你,爱你!”玳姬自知在劫难逃,情急之下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 唐朝开国初期,家族内部的继承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李渊作为高祖,把大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本以为这样就能稳住江山,谁知道这只是麻烦的开始。李建成这个人吧,出生在589年,早年跟着老爸打天下,帮着处理不少后勤和行政事宜,算是稳扎稳打的类型。他在太原起兵时出力不少,后来镇守关中,确保了后方供应。但性格上有点犹豫不决,遇到大事总爱多想几步,导致一些将领觉得他不够果断,转而支持别人。李世民呢,生于598年,比大哥小9岁,从小就显露出军事天赋。他在对刘武周、王世充的战役中多次领兵,组建了玄甲军那种精锐部队,亲自上阵冲锋,箭法准得吓人,射杀过不少敌将,帮唐朝扩大了不少地盘。 兄弟俩的矛盾从这里开始发酵,李建成掌控朝政,提防弟弟势力太大,就安排亲信监视李世民的动向。李世民则在洛阳拉拢人才,像房玄龄、杜如晦这些谋士都投靠了他。玳姬作为李建成的妻子,出身名门,本来过着平静的宫廷生活,帮着打理内务,生了几个儿子,还主持过不少宴会接待官员家属。可惜她卷进了这场家族争端,丈夫的地位让她成了靶子。历史上看,李建成的妻子其实叫郑观音,荥阳郑氏的,599年生人,比丈夫小10岁,614年嫁给他。但在一些野史和故事里,她被称作玳姬啥的,可能为了增加戏剧性。总之,这家人从起兵到建国,表面风光,底下暗流涌动,李渊宠爱长子,却忽略了次子的功劳,导致猜忌越来越深。李建成联合李元吉,试图削弱李世民的兵权,李世民则秘密联络尉迟敬德这些猛将,准备反击。 权力斗争升级到顶点时,626年6月4日那场玄武门事变爆发了。李世民觉得再忍下去自己就完了,就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带着亲信在玄武门设伏,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议事。结果李建成中箭身亡,李元吉也被射杀,现场乱成一锅粥,东宫的兵马反扑,但最终被挡住。事变后,李世民赶紧稳住局面,逼李渊立他为太子,两个月后就登基当了皇帝,改元贞观。 这事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李世民虽然开创了盛世,但动手杀兄弑弟的手法让人咋舌。他没美化自己那些行为,后来的史书也直言不讳记录下来。说到玳姬,她在丈夫死后日子难过,本来以为能保住儿子们,谁知李世民为了绝后患,把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全处决了,从宗室名册上除名。这不是心软的事,而是巩固权力的需要。李世民对家属的处理分两类,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也就是故事里的玳姬,没被他纳妾,而是让她孀居在宫里,过着清苦日子,到676年才去世,活了78岁。 她的女儿们后来嫁给官员,算是保住了命。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就不同了,李世民直接纳了她为妃,还生了个儿子李明,后来封曹王。这事在正史上记载清楚,杨氏受宠,甚至李世民想立她为皇后,被魏征劝阻了。为什么区别对待?可能是因为杨氏家族背景强,能帮着拉拢势力,而郑观音的郑家影响力小点。李世民这人实用主义,杀侄子时下手狠,纳妃时算计多。整个事件暴露了皇室内部的残酷,兄弟变成仇敌,家属成棋子。 李世民登基后,先是赦免了东宫那些余党,像薛万彻他们,后来还重用。贞观年间,他追封李建成隐太子称号,李元吉改封巢王,算是给点补偿。但儿子们早没了,追封也没用。玳姬的日子在深宫里一天天熬,丈夫没了,儿子没了,她就那么守着空荡荡的宫殿,饮食起居靠侍女,渐渐淡出视线。历史上郑观音没再嫁,专心悼念亡夫,抚养剩下的孤儿,生活孤寂凄苦。杨氏那边呢,生了李明后,地位稳了,但李世民没给她正式封号,宫里还叫她巢刺王妃。 贞观十七年,杨氏怀孕生子,这事闹得沸沸扬扬,毕竟她守寡17年,突然有孩子,孩子的爹是谁不言而喻。李世民宠她到想立皇后,魏征拿古例劝,说不能学那些乱伦的君王,李世民才作罢。 最后看结局,李世民当了23年皇帝,到649年去世,留下贞观遗风。玳姬,也就是郑观音,活到高宗时期,676年病逝,没参与啥大事,就那么在宫里消磨时光。杨氏呢,647年左右去世,她的儿子李明后来混得一般,没大出息。整个家族从起兵时的团结,到争权的分裂,再到一枝独秀,典型王朝故事。唐朝靠这基础,发展成盛世,但开端血淋淋的,让人想想就复杂。
朱高炽的11个后妃朱高炽这一生,说轻也不轻,说重也不重。他生在皇族最显赫的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