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老年人应该作为的!近日,重庆一76岁退休老教授去贵州避暑,正好遇到一群山区孩子,免费为山区孩子教英语! 山乡烛光:七旬教授的英语课堂 “这才是老年人应该有的作为!” 最近,重庆一位76岁退休老教授的故事,在朋友圈刷屏了。 2012年盛夏,重庆像扣了层发烫的铁皮,陆军军医大学退休英语教师刘晓生,拖着行李箱奔赴贵州山区避暑。大巴盘山而上,窗外青山叠翠,可他没心思赏景,满脑子盼着快些钻进清凉山风里。 在山坳村落落脚那天,刘晓生正擦额头汗,忽听得叽叽喳喳的童声。抬眼一看,七八个孩子追着旅游团,举着野果、野花,仰着小脸问游客:“叔叔阿姨,这个用英语咋说呀?” 游客匆匆应付几句,孩子们就攥着“新知识”,蹲在石头上拿树枝划拉,那股子认真劲儿,让刘晓生心里猛地一揪——这场景,像极了他早年教战士学英语的模样,可山里孩子连本正经教材都没有。 “娃儿们,过来!” 刘晓生招呼一声,从布包里掏出钢笔,在青石板上写下 “fruit(水果)”,又一笔一划教发音。孩子们眼睛亮得像星子,围在石板旁,跟着他反复念。从这天起,刘晓生在山坳的 “避暑计划”,悄悄变了样。 最初的 “课堂” 简陋得很:青石板当黑板,树枝作教鞭,他兜里揣着本翻烂的英语词典,见啥教啥。“这是 ‘sky(天空)’,像块能装下所有梦想的蓝布!” 他指着天,给孩子讲单词;“‘mountain(山)’ 就是咱们脚下的依靠!” 手抚过岩壁,把知识和山里光景揉在一起教。有村民笑他 “折腾”:“70 多岁该享清福,教这帮娃能有啥用?” 刘晓生也不恼,擦擦额头汗:“山里路陡,知识能给娃们搭座出山的桥哩!” 日子一长,“坝坝英语课堂” 出了名。孩子从三五个,涨到二十多个,书包破洞、光脚上课的都有。刘晓生自掏腰包,每年扛着大包文具进山,铅笔、练习本塞得行李箱鼓囊囊。他教的不光是单词,还教孩子唱英语歌,用英语讲大山里的故事。有回教 “dream(梦想)”,孩子问:“刘爷爷,梦想能吃吗?” 他笑答:“能!学好知识,梦想就会变成甜甜的生活!” 这话,让好些孩子记了十几年。 2025年,是刘晓生进山教英语的第十三个年头。当年追着游客问单词的孩子,有的考上外语院校,有的回村当起 “小助教”;曾经怕生的山里娃,如今能大方用英语给游客介绍:“Welcome to our village(欢迎来咱村)!” 村民们也变了,逢人就夸:“多亏刘老师,咱娃眼界开了!” 七月的山坳,青石板上的英语单词被晒得发烫,刘晓生站在 “课堂” 中央,脊背不再笔直,白发也更密了,可教孩子时,眼睛里的光从没暗过。他常说:“我教的不是英语,是想让娃们知道,大山困得住身子,困不住有知识的人!” 这才是老年人该有的作为啊!十三载暑往寒来,刘晓生把退休生活过成了 “播种记”,在山里娃心里播下知识与希望的种子。他让我们看见:真正的 “老有所为”,不是躺平享清闲,而是把岁月沉淀的光热,化作照亮他人的火炬。当山里娃用英语讲出 “未来”,当知识的火苗在穷乡僻壤里跳动,这,就是一位退休教授给世界最好的答卷! 对此事个人观点 刘晓生教授的故事,最打动人的不是“退休教授”的身份,也不是“坚持十三年”的时长,而是他把老年人的“日子”过成了“价值”。 你看,他没喊什么宏大的口号,就是撞见山里娃追着游客问单词时,心里那点“舍不得”——舍不得孩子们眼里的光被现实遮住,舍不得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只能藏在石头划痕里。于是他蹲下来,用木炭当粉笔,用岩壁当黑板,把避暑的清闲日子,过成了给孩子们搭梯子的忙碌时光。 这其实戳中了很多人对“老有所为”的误解:总觉得得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才叫“有为”,可刘教授告诉我们,能把身边那点“力所能及”坚持做下去,就很了不起。他带的不是什么精英班,教的也不是多高深的知识,可就是这些带着山风、沾着泥土的英语单词,真的让山里娃敢抬头跟世界打招呼了。 人老了,到底该活成什么样?刘教授的答案很实在:不用非得“发光发热”,但心里得留块地方给别人。就像山坳里的老树,不结果子了,还能给过路人挡挡太阳——这种不声不响的温暖,其实最有力量。
这才是老年人应该作为的!近日,重庆一76岁退休老教授去贵州避暑,正好遇到一群山区
文姐分享生活
2025-08-06 14:19:52
0
阅读:174
用户18xxx16
一篇新闻报道扩写改写成散文a i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