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浙江大学和上海大学都沉默了,当年王兴兴因英语差被浙大拒之门外,转而去了上海大学读研,如今,他创办的宇树科技因四足机器人火了,连带他与两校的故事也被扒出。 202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群特别的演员震撼了全国观众,甚至让全世界都眼前一亮,它们是一群动作流畅、步伐整齐的“机器狗”。 它们不仅能精确地完成复杂的集体舞蹈,还能默契配合,就像训练有素的团队。 这场精彩的表演让背后的研发公司——杭州的宇树科技迅速火遍网络,也让它的创始人王兴兴的故事,再次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 这位当年因为英语成绩差了两分,没被浙江大学录取的小伙子,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不仅把公司做大了,甚至还影响了全球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方向,连带着让顶尖大学都开始重新思考,到底该怎样评价一个学生? 事情要回到2015年。 那时的王兴兴已经展现出在机器人领域过人的天赋,手里握着好几项发明专利。 可就在报考浙江大学机械专业研究生的关键时刻,他的英语考试差了两分没达标。 学校按照规则,公开发布了“不予录取”的公告。 这个结果让人觉得惋惜,一个在机器人设计方面这么有才华的年轻人,仅仅因为一门英语没考好,就被顶尖高校拒之门外,这样的评价标准,会不会让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失去机会? 其实,王兴兴在动手和发明创造上很早就显露了锋芒。 听说他念高中时,英语考试也就及格了三次,可这丝毫不影响他钻研技术。 他只用废品站淘来的价值200元左右的材料,就自己造出了一个能走路的双足机器人! 上大学那会儿,他就开始申请专利,鼓捣出力反馈设备,还研究出比后来一些国际大厂产品还要早的、能让机器人手指灵活动作的技术。 当时,浙江大学的解释是“规则就是规则”。 不过有意思的是,十年过去了,学校当年那份不予录取的公告,现在在网上已经找不到了。 这种细节上的变化,或许正反映了社会上对“专才”,也就是那些在某个领域特别拔尖的人才,开始有新的看法和认识。 当年被浙大拒绝后,王兴兴去了上海大学继续学习。 谁也没想到,他把这次“不顺”变成了发展的契机。 在学校的实验室里,他刻苦钻研。 那时候国际上有名的机器人,都是用昂贵的液压系统,动辄要卖到几十上百万一台。 王兴兴另辟蹊径,大胆采用了电力驱动方案。 这一变,成本大大降低,最终把高端四足机器人的价格从“令人咋舌”压到了几万块一台就能买到,一下子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 到2023年,宇树科技的产品在全球小型四足机器人市场,占的份额超过了一半还要多,巨大的成本优势,甚至让国际上那个很著名的机器人公司,都慢慢退出了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市场。 在创业过程中,王兴兴和他的团队想了很多聪明的“土办法”。 为了节省成本,他们曾用常见的塑料筐当作机器人的外壳。 复杂的电路板也靠自己动手焊接解决。 这些看似原始的做法,恰恰绕过了精密制造的“高门槛”。 更聪明的是,他们还愿意把平台开放出来,欢迎全世界的技术爱好者,自己动手开发新应用。 结果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聪明人一起参与进来,帮着改进技术,让产品越来越好,形成了强大的“滚雪球”效应。 短短几年间,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 从大型体育赛事会场帮着搬东西,到科研人员带着它们去火山口采集样本,再到今年春晚给千家万户带来欢笑的表演,甚至有些家庭也开始用它做些简单的服务任务。 小小的机器狗,正不断拓展着人们对机器人用途的想象。 王兴兴的经历自然引发了关于我们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 有教育专家就曾公开表示,过于强调高考那种要求门门功课都拔尖的模式,可能会磨损掉孩子的天赋光芒。 王兴兴自己用行动证明了,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某项能力,真的练到登峰造极时,所谓的“短板”有时反而能激发出更强的创造力,去另辟蹊径取得成功。 当然,王兴兴的“野心”不止于做好四足机器人。 他对未来有着令人惊叹的规划。他预言,今年(2025年)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将迎来重大突破。 未来,或许会出现微小如细胞的纳米机器人,进入人体帮助治疗疾病。甚至设想能在外星球进行环境改造的巨型机器人。 这些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想法,背后其实蕴含着更深的含义:当中国年轻一代的创业者,凭借着自己最拿手的“长板”技术和打破常规的跨界思维,正在重新构建世界科技竞争的游戏规则。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公司取名“宇树”因为英语不好只有“语数”?终于,王兴兴公布了正确答案;澎湃新闻——偏科“战神”王兴兴:高考英语28分的“笨孩子”成机器人领跑者)
日常我英语很差,但是我看懂了……
【58评论】【1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