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没能力再载人登月了?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比如明朝大航海下西洋,郑和船队浩浩荡荡开赴亚非,但是后来国策转变、国力下滑,失去了项目,技术也难以维持,明朝后期再也造不出那些宝船了,清朝也一样造不出来了。 美国登月“停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钱了”,上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正酣,航天竞赛就是“秀肌肉”的主战场,美国为了压苏联一头,那真是“砸钱不眨眼”,阿波罗计划花了255亿美元,占当时美国GDP的0.57%。 NASA的预算在1966年达到顶峰,比教育、农业、能源这些部门的钱加起来还多,简直“富得流油”。 可到了1972年,冷战风向变了,美国开始“省钱过日子”,阿波罗18号、19号、20号直接被砍,NASA的预算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掉,到1975年,连1966年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没钱了,再牛的登月计划也只能“凉凉”,就像明朝后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队,每次出海都要花巨量白银,国库吃不消,自然只能“停航”。 除了钱,技术传承断了也是大问题,阿波罗计划是“举国之力”搞出来的,2万家企业、400所大学、30万科研人员一起上,从火箭发动机到宇航服,从导航系统到月面车,每个零件都“量身定制”。 可计划一结束,这些团队立马“树倒猢狲散”:造火箭的波音、洛克希德转头去做军用飞机和商业卫星了,搞研究的科学家要么退休,要么转行,连当年造土星五号火箭的生产线都被拆了,图纸甚至被销毁。 到了21世纪,美国想重启登月,才发现“没人会造土星五号了”,就像明朝后期,郑和下西洋的造船工匠、航海技师死的死、老的老,新工匠没经过系统训练,连宝船的“水密隔舱”技术都传不下去,清朝自然更造不出“大船”了。 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航天战略“换赛道”了,阿波罗计划本质是“政治工程”,通过登月证明“美国制度牛”,冷战一结束,这需求就没了。 美国开始把重心转向更“实用”的领域:建空间站、搞深空探测、发展军事航天,这些项目能持续赚钱,还能带动科技发展。 反观中国,航天战略一直“稳扎稳打”: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从“天宫”空间站到“长征”系列火箭,每一步都“有计划、不慌张”。 这种“长期主义”,和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的“持续投入”形成对比,但明朝后期国力衰退、战略转向“守内虚外”,最终放弃了航海;而中国现在国力强盛,航天战略只会“越走越宽”。 美国登月“停摆”这事儿,让人想起一句话:“一时牛不算牛,一直牛才是真本事,”阿波罗计划确实辉煌,但它的“昙花一现”也暴露了问题,过度依赖政治驱动、缺乏可持续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就像明朝郑和下西洋,虽然“浩浩荡荡”,但国力一衰、战略一变,就难以为继。 反观中国航天,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天,从“嫦娥”取壤到“天问”落火,每一步都“稳”字当头,咱们不搞“烧钱竞赛”,而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追求“一时风光”,而是“着眼长远、持续投入”,这种“细水长流”的航天战略,才是真正的“大国智慧”。
同一时空下的美国和清朝
【16评论】【32点赞】
江渐月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