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个头极矮,却是蒋中正最得力的两员大将,也是蒋中正红圈中的人物。其中,个头更矮,戴着墨镜,但看起来很时髦的这位正是曾国藩的曾外孙俞大维。 陈诚出生在1898年1月4日,浙江青田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身体弱,经常生病。1905年他跟堂伯学点基础知识,第二年进本地小学念书。1912年小学毕业后,自学一年,1917年从浙江省立处州第十一师范学校出来,次年考上杭州省立体专学校,只用一个月就把课程学完。他想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没考上,1919年通过关系进了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1920年因为直皖战争,学校停办,他就南下广州加入国民党。1922年毕业,被分到浙江绍兴浙军第二旅第六团第三连当见习官,很快就升少尉排长。 1924年,陈诚进黄埔军校,当上尉特别官佐,后来转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1926年,他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获得蒋中正注意。之后,他一步步升职,当炮兵连长、少校营长、中校科长、上校团长。北伐时,1927年升少将军长,率部打仗,10月被免职,转军政厅副厅长。1928年,任中将警卫司令兼炮兵指挥官,1929年打蒋桂战争,1930年当第十一师师长,晋升第十八军军长,在中原大战中发挥作用。 俞大维生于1897年12月2日,浙江绍兴书香门第,外曾祖父是曾国藩,父亲俞明颐是清末官员,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孙女。他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1918年10月去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用三年时间从本科读到博士,1923年拿哲学博士学位。然后去德国柏林大学学物理、弹道学和数理逻辑,听过爱因斯坦讲相对论,1925年发论文《数學邏輯問題之探討》,是第一个在《數學現況》杂志上发文的华人。1926年回国,当军政部参事。 1928年,俞大维当驻德使馆商务调查部主任,1929年6月回国继续军政部参事。1930年又去德国,买军备,学德军参谋制度。1932年任参谋本部少将主任秘书,但他推掉,转中央训练团兵器总教官。1933年1月调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升陆军中将,推动军工改进。 陈诚和俞大维身材都矮小,但靠本事赢得蒋中正信任,进入他的核心圈。陈诚从黄埔起就跟蒋中正,在中原大战中守阵地,帮蒋中正稳住局面。后来办庐山军官训练团,推动军队改革,强调纪律,在抗日战争中指挥武汉会战,当战区司令长官。他还发展土木系势力,在国民党内影响力大,成为蒋中正军事决策的关键人。 俞大维不是军人出身,但在军中地位高。文官觉得他懂行政,武将佩服他枪法。他当兵工署署长十二年,亲自试新武器,练成神射手。一次跟美国将领比射击,美方火炮打9中,俞大维打12中全中,让对方服气。这事提升了中国军人的形象。他在蒋中正身边,常给建议,推动军备现代化。 1949年后,陈诚跟蒋中正去台湾,当台湾省政府主席,推土地改革和币制改革。1950年3月当行政院院长,搞以农业养工业、以工业促农业的政策,启动石门水库工程。1954年选副总统,1957年当国民党副总裁,1958年又当行政院院长到1963年。他管军政事务,1961年访美,跟肯尼迪谈国际事,1963年访越南,跟吴廷琰商议。 陈诚健康越来越差,1964年查出肝癌,1965年3月5日在台北去世,67岁。临终要求葬礼简单,蒋中正同意。葬在台北县泰山乡,后来骨灰移到高雄市大树区佛光山万寿园。 俞大维在台湾两度当国防部长,处理金门炮战。1958年8月去金门前线,管补给和防御,协调美国援助,推动导弹研发,包括阿里山计划引进F-104战机。1965年初因病辞职,1976年当总统府资政,继续看古书,视力坏了就停。1993年7月8日在台北去世,96岁,骨灰海葬,7月14日得褒扬令。
翻出大舅家的老照片,看着很有意思。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