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36年奥运会举办地,有两个国家十分头痛。一个中国,另一个就是印度,中国是不想办,不愿意办,但世界各国都盼着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印度是很想办,但基础设施和办赛经验都差得远。 国际奥委会新主席计划11月专程来到中国,虽然他公开行程只是参加一些活动,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她此行的重点,是想劝中国重新考虑申办2036年奥运会。 毕竟,中国是目前少数几个真正具备承办能力,而且有过成功经验的国家,08年的北京奥运会办得太过出色了,不仅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甚至后来都成了奥运的“模板”,被多个国家争先模仿。 但问题在于,中国国内的主流态度已经变了,大家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衷于大型国际赛事,人们真正关心的是民生问题,比如医疗、教育、养老等,花费上千亿去办一个体育盛会,已经难以获得支持了。 现在中国的重点是发展全民健身,而不是花大价钱办一场国际活动来证明,所以现在是在“如何礼貌拒绝”国际奥委会的热情邀请。 反观印度那边,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印度政府很积极,几乎在所有国际场合都表示有意愿申办奥运,想借此提升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大国崛起”。 但国际奥委会看的是实际能力,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比如印度很多城市的基础建设仍然很落后,地铁几十年都没修完,交通不便和环境恶劣的问题严重,连规划中的奥运村目前都是一片空地。 这种环境和现状,让奥委会对印度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印度申办是积极的,但如果没办法保证顺利举办,那热情就成了负担。 再看其他竞争者,比如土耳其,已经连续申奥失败了五六次,每次都带着各种新点子回来,比如“在海峡上办开幕式”这种噱头。 但归根结底,奥委会最担心的还是土耳其的经济状况和地震风险,如果财政不稳定,或者突发自然灾害,奥运就很可能变成烂尾工程。 欧洲方面,德国其实完全有能力举办奥运,但问题是他们自己不愿意办,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德国人觉得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去办一个只有两周的赛事。 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必要的福利,和日常能用上的地方,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也让德国缺乏了申办的动力。 韩国方面也想重新争取,提出了“绿色奥运”的概念,希望打出环保牌,但平昌冬奥时的一些负面事件,比如冰场温控出问题等,也让奥委会担心他们在执行层面缺乏稳定性。 另外,还有一些新面孔,比如卡塔尔、沙特、印尼和埃及等国家,也表示出兴趣,但他们要么是经验不足,要么是气候、政治、财政等方面存在短板。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很明显了:真正有能力的国家不愿意办;而特别想办的国家,又没那么靠谱。 这种“强者退场、弱者上场”的局面,让国际奥委会左右为难,考文垂上任之后面临的这个问题,不只是2036年该选谁,更是整个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方向问题。 信源:红星新闻
国际奥委会追着中国办奥运?奥委会前主席巴赫曾说:中国应该发扬一下大国精神,主动承
【98评论】【7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