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吃的太饱了!北京,一艺术家用500黄金做出了1000粒的黄金大米,混在5吨真的大米里面,然而打造一个“淘金”游戏,谁找到黄金大米就归谁,不料消息一出,很多人质疑他在哗众取宠,而艺术家去反驳:会把大米做成艺术品!网友:这是可耻的游戏行为,粮食不是拿来玩的! 春末的北京,798 艺术区的人流比往常多了三成。 这额外的热闹,全因春辰当代艺术中心那场 “黄金大米” 展。 展厅外的人行道上,有人支起小摊卖起了放大镜,说是能帮着在米堆里找黄金;还有些大妈举着 “珍惜粮食” 的牌子,时不时和进馆的人理论几句。 这场展览的消息,最早是在艺术圈的小范围群里传开的。 2 月初,杨烨炘的工作室就开始对外透露,要做一场 “颠覆认知的互动艺术”。 当时没人想到,这 “互动” 会是让观众在 5 吨大米里淘黄金。 为了让展览更有话题性,团队还特意联系了几家生活类媒体,开展前三天就放出了黄金大米的制作花絮。 3 月 30 日开展当天,现场比预想的还要混乱。 原定上午 10 点开门,不到 9 点就排起了长队。 有个小伙子为了抢头批入场名额,凌晨 4 点就来排队,手里还攥着打印好的 “淘金攻略”,上面写着 “黄金密度大,多在米堆底部找”。 展厅内的 5 吨大米,被堆成了三个小山丘。 工作人员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让黄金大米分布得更均匀。 每批入场的 15 个人,分散在三个小山丘周围,很快就把白色的米堆踩出了一个个坑。 有位穿高跟鞋的女士,不小心把鞋跟插进了米堆,拔出来时带起一串米粒,引得旁边人直皱眉。 开展第五天,一位农业大学的教授带着学生来现场调研。 他们拿着尺子测量米堆的厚度,还取了些样本装进密封袋。 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大米被反复踩踏,已经出现了破碎和霉变的迹象,就算后期做成艺术品,也改变不了其食用价值被破坏的事实。” 网络上的争论愈演愈烈时,几家外卖平台突然多了不少 “黄金大米展周边” 的订单。 有商家推出 “淘金套餐”,里面是一小袋大米和一块巧克力金币;还有奶茶店搞活动,买奶茶送 “仿真黄金大米” 挂件。 这些蹭热度的商品,销量居然都不错。 4 月 10 日,杨烨炘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了篇文章,详细说了黄金大米的制作过程。 他提到,为了让黄金大米更像真米,特意在表面做了磨砂处理,还调了色,要的就是那种在普通大米里若隐若现的感觉。 文末他写道:当人们为了黄金弯腰时,就已经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 这话引来了更多不满。 一位退休的粮食局干部专门写了封公开信,寄到了展览主办方。 信里说,上世纪 60 年代粮食短缺时,一粒米都能让人眼馋,现在日子过好了,也不能这么糟践粮食。 这封信被传到网上后,点赞量超过了十万。 展览过半时,出现了个有意思的现象。 周末去的年轻人里,有不少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反思。 有个女孩发视频说,自己找了 15 分钟没找到黄金,看着满地被踩乱的大米,突然觉得挺愧疚,平时在食堂掉粒米都觉得可惜,在这儿却为了黄金把米踩来踩去。 周边的餐馆也感受到了这场展览的影响。 一家家常菜馆的老板说,最近来吃饭的客人,剩饭剩菜明显少了,有次听到一桌人聊天,说 “看了那个大米展,觉得浪费粮食确实不应该”。 4 月底,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工作人员去展厅做了次检查。 他们查看了大米的储存条件,询问了后续处理方案,最后没给出明确说法,只说 “会关注展览的后续影响”。 离开展还有半个月时,杨烨炘的工作室公布了大米的初步处理计划:一部分会做成镶嵌在树脂里的装置艺术,另一部分会分装成小瓶,作为纪念品售卖,售价 99 元一瓶,说是 “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份艺术记忆”。 这个计划一出来,又被网友骂 “想钱想疯了,连大米都要卖钱”。 展览现场的氛围,也和刚开始不一样了。 虽然还是有人埋头找黄金,但更多人开始放慢脚步。 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米堆旁站了很久,嘴里一直念叨着 “不容易啊,种点粮食太不容易了”。 他说自己是特意从郊区赶来的,就是想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真把粮食不当回事了。 这场展览就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的涟漪还在不断扩散。 有人因为它开始关注粮食安全,有人因为它争论艺术的边界,还有人因为它发现了商机。 至于它到底是场有意义的艺术探索,还是一次哗众取宠的商业炒作,或许只有等展览结束,那些大米真正变成 “艺术品” 后,才能有个更清晰的答案。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这个妻子火了!北京,38岁的男子被裁员后,瞒着家里人偷偷去送外卖,妻子发
【84评论】【45点赞】
华丽的逆转
其实挺好,促进粮食销量,拉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