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250%关税的狠话才放出口没几天,特朗普就开始松口,说可以来北京吃饭,但得先

冰封雪域行者孤 2025-08-08 01:24:30

征收250%关税的狠话才放出口没几天,特朗普就开始松口,说可以来北京吃饭,但得先看中国态度。这不是外交斡旋,这是赤裸裸的“交易逻辑”。 中美之间这场刚升温的贸易较量,刚刚有点火头,特朗普这边话风就变了,反复横跳的背后,是现实压力撑不起虚张声势。 要看懂这场风波,得先盯紧关税、再拆明他想“吃饭”这套说辞里藏着多少算计。 “250%关税”这三个数字,根本不是脱口而出的威胁,它是特朗普政治语言里的标志性手段。 4月初,在一场对话中,特朗普高调宣称,将对“某些国家”在医药、汽车等行业的出口商品加征“高达250%的关税”,美国媒体《Barron's》和CNN都引用了他的原话。 虽然他没明说中国,但全世界都知道,他这一口气吹得,就是针对中国制造。 问题是,美国商务部几天后并未跟进这一数字出台政策。 华尔街日报指出,目前美国对部分中国新能源车辆等商品加征的关税上限仅为100%-145%,根本没有250%的定案。 而更讽刺的是,就在喊出这套强硬话术后不久,特朗普身边的人转而对媒体释放“中方若表现出诚意,可以恢复沟通”的模糊信号。 这种“强硬——软化”的节奏,太眼熟。2020年那会儿,美方加征关税的同时,特朗普也说过“我和中国关系很好”“中国很想谈”。 现在他照搬旧剧本,先打关税牌逼中国表态,再抛出“来北京吃饭”的幌子,塑造主动权在美方的假象。 问题在于,这次中方的回应,没有急着表态。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头版都未直接回应“吃饭”言论,外交部只一句:中美保持必要沟通。 吃饭不是重点,特朗普要的是政治交易筹码。他不是一个靠外交词汇赢得胜利的人,他更喜欢用“生意”的方式来谈判。 来北京吃饭?前提是你先答应我一个条件,这个逻辑背后,根本不是外交礼仪,而是他嘴里的“d交易”。 环球时报评论得直接:特朗普这种“边打边谈”的老套路,别说中国早已熟悉,就连欧洲盟友都逐渐免疫。 那中国这次吃不吃这顿饭?现在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已不止关税一条线,金融、科技、军事、能源都牵扯其中。 人民日报近期连续刊文强调“自主创新”“打好科技战”,更是一种信号释放:中国不急着谈,也不怕谈,关键在于谁更有底气。 而特朗普的底气,眼下正在流失。他喊完关税后,市场立即反应,美国汽车、芯片、医疗器械类股普遍下跌。 CNN财经频道指出,福特、特斯拉两大公司股价都在特朗普讲话后一周内下滑近5%,不少行业组织甚至游说白宫,不要再用关税来“赌博美国经济”。 所以他说“可以来北京吃晚饭”,背后其实是一个求稳的信号。但求稳的方式不是用合作语言,而是继续演“硬汉”形象。 吃饭得设条件?这个“条件”到底是什么,特朗普并没明说,只透露“中方得表现出更好的态度”,这等于说了等于没说,反而暴露了内心的没底气。 特朗普反复横跳这件事里,中国没必要接招太快。一个想吃饭但又端着架子的人,往往没带菜单,只想你先掏钱包。中方越主动,他越抬价;中方越沉稳,他越慌乱。 关键问题在于,美方“250%关税”的说法缺乏实际执行依据。目前美国相关政策并未就这一极端比例进行立法或公告。 根据《ABC澳洲新闻网》的追踪,美方内部甚至在讨论“是否应该将此数字作为谈判筹码,而非真实政策”。这就是典型的“虚晃一枪”。 更让人警惕的是,特朗普在不断复刻他2018年那一套,先喊关税,再压汇率,然后玩大棒加胡萝卜。 那时候中国吃过亏,但也学了招,现在比起当时更从容,更多的是等待对方犯错、再出招。新华社社评写得直白:“自信者不必慌乱,主动者不必高调。” 如果中国这次贸然回应,会掉进一个议程设定陷阱。你回应了“吃饭”,就默认了“是特朗普给机会”;你回应了“条件”,就等于接受了谈判前提;你回应了“250%”,就中了他转移视线的圈套。实际上,这一切都不应该由他来主导节奏。 与其关注那顿“北京晚宴”,不如盯紧中美真实的交锋点。 比如拜登政府留下的芯片封锁策略是否会被延续;比如特朗普会不会全面恢复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比如美方在南海、台海等安全议题上的动作是否会更激进。这些才是中方真正要准备的应对场景。 250%、吃饭、条件,这些都只是配料,主菜还没端上桌。中国有耐心等菜熟,但不会为了一句空话就开锅。 【信源出处】 环球时报|“来北京吃饭”?外交部回应中美沟通问题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冰封雪域行者孤

冰封雪域行者孤

冰封雪域行者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