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战役前夕,陈庚兵团将领们的合影,右边那位戴眼镜的就是著名的陈赓大将了。 陈赓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普通村庄,原名陈庶康。家里是将门后裔,但日子过得紧巴巴。他13岁就加入湘军,当起小兵,每天操练刺杀和射击,军营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1922年,他接触进步思想,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候他瞒着上级,乘船去广州,途中颠簸不停,但他咬牙坚持。1924年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当连长,1925年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战场上中弹腿伤,从此走路有点跛。但这没挡住他继续战斗,长征时他帮蒋介石脱困泥沼,抗日时期在太行山区指挥部队打击日军,设伏香城固,歼灭不少敌人。解放战争中,他领导第二纵队,后来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指挥部队屡建奇功。1955年获大将军衔,1961年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经历从底层士兵到高级将领,靠的是实打实的战绩和坚持。 陈赓的军事生涯中,广东战役是他指挥生涯的重要一笔。1949年秋,第四野战军部分部队从赣南南下,准备解放广东。陈赓作为第四兵团司令员,参与赣州军事会议,提出分头南下、多路进击的方案。其他将领如邓华主张直插敌后,曾生建议水陆结合。会议定下迂回包围、合力歼敌的方针。会议后,陈赓兵团将领们合影留念,照片中郭天民、洪学智、赖传珠、邓华在前,陈赓在右边戴眼镜,双手插兜。这张照片捕捉了战役前夕的时刻,部队整装待发。10月2日,叶剑英下达进军命令,第四兵团三个军合击曲江,7日占领后追击到英德。第十五兵团从南康、信丰推进,拿下翁源和新丰。两广纵队沿龙川、河源南进。余汉谋匆忙拼凑防线,在佛冈、源潭等地部署,但守军慌忙南撤。 战役进行中,四野领导担心广东国民党军逃入广西,影响衡宝战场,建议调陈赓兵团西进。毛泽东最初同意,但叶剑英紧急会议分析五大问题,认为敌军更可能南逃,西进路远会两头失利。毛泽东对照地图思考,确认白崇禧没北援,决定继续广东行动。10月9日英德解放,12日外围清扫,14日切断广九铁路,从东、西、北包围广州。陈赓指挥追击西逃敌军,14日占清远,15日取兰水和高要,封锁江口。17日得知敌向阳江溃逃,分三路追击,24日包围约4万敌军。25日敌突围失败,26日全歼于阳江西南狭窄地带。这场战役从10月2日到11月4日,历时34天,歼灭余汉谋主力6.2万余人,完成对白崇禧东南包围。 广东战役后,陈赓兵团继续南下,配合纵队占领罗定、茂名、信宜、廉江,堵死白崇禧向雷州半岛和海南撤退的路,为解放广西和海南创造条件。战役结束,陈赓参与广西作战,指挥部队追击白崇禧残部。广西解放后,他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主持云南军区工作,组织剿匪行动。1952年,他奉命建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选址到施工,全程把关,推动军事教育发展。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负责国防建设事务。晚年健康问题增多,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因心脏病去世。他的贡献不只在战场,还延伸到解放后的建设和教育,影响深远。 陈赓的一生,从黄埔军校到大将,体现了军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的指挥艺术在广东战役中显露无遗,避免了战略失误,确保了华南解放的顺利。回顾这些历史细节,你会觉得真实而接地气,不是什么神话,而是靠一步步积累的战绩。陈赓的腿伤没让他退缩,反而成了他坚持的标志。这样的故事,让人想到普通人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广东战役的胜利,不是靠运气,而是多方协作的结果。陈赓兵团的行动,配合叶剑英的领导,形成了对国民党军的包围。余汉谋集团的主力被歼灭,国民党在华南的防御体系崩塌。这场战役为后续广西解放铺路,也为海南岛的解放提供了有利条件。陈赓在战役中的作用,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避免了调兵西进的潜在风险,确保了部队的连续作战。 解放后,陈赓的活动转向建设。他在西南军区处理地方事务,稳定局势。建立哈军工时,他注重结合实际,推动工程教育,这对军队现代化有长远影响。国防部副部长期间,他参与多项国防项目规划。他的去世,是军界的一大损失,但留下的遗产,继续影响后人。
广州战役前夕,陈庚兵团将领们的合影,右边那位戴眼镜的就是著名的陈赓大将了。 陈赓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8-08 01:44:57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