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问起他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可否打听儿子的下落,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这竟然就是他18年未见的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冬,陕北的山道被积雪盖得严严实实,冷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王扶之拄着拐杖,一步一顿地往家乡傅家新庄走。 离家十八年了,从当年那个跟着红军跑的小娃娃,变成了志愿军的一名师长,这一次,是因为在朝鲜受了伤,被送回国内疗养,他想着,趁着还能动弹,回一趟老家看看。 天色阴沉,地面湿滑,他在山口边等了一阵子,看见一辆老牛车晃悠悠地过来,牛车上坐着个佝偻的老汉,裹着破旧的羊皮袄,车上拉着几袋米和布匹。 王扶之招了招手,问车子是不是往傅家新庄那边走,老汉抬头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让他上来。 车子咯吱咯吱地压在冻土上,沿着沟沟壑壑缓慢前行,路上两人没话找话地聊起来,老汉问他是哪儿的人,他说自己早年从那庄上出去,这回回家看看。 老汉听了点点头,说傅家新庄这些年变了不少,庄稼还行,就是人越过越少,年轻人不是被抓壮丁,就是参军去了,剩下老的老,小的小,庄里冷清得很。 老汉说他也有个儿子,十二岁那年一声不吭地跟着红军走了,那时候人小胆大,说是要给穷人打天下,走的时候连封信都没留下,从此音讯全无。 头些年还有人提起过,后来都说那孩子多半没了命,老汉也想过上城里找找,但苦日子熬着熬着,腿脚不灵便了,也就断了念想,只留下那一双鞋,是他媳妇临终前亲手给儿子纳的,还整整齐齐地包着,埋在炕头。 王扶之坐在车上,听着这话,心跳得厉害,他忍着没吭声,手心里全是汗,他从来没想过,十八年过去,他和父亲会在这样一辆车上重逢,他低着头,望着牛尾巴甩起的雪尘,不知怎么开口。 老汉又说,最近听说抗美援朝打完了,部队里不少人受了伤,回来的多了,他才又生出点希望,可也就是希望罢了,他说自己老了,眼也花了,真是见了亲骨肉,怕也认不出来了。 话说到这,王扶之实在忍不住了,眼泪掉了下来,他从怀里掏出那块裹着旧布的红布条,那是他走的时候,父亲从家门口的老枣树上扯下来的,他一直带在身上,没丢。 他把东西递给老汉,没说话,老汉接过,眼神一愣,像是被雷劈了一样,捧着那块布发了好一阵呆,接着他慢慢抬起头,看着王扶之的脸,眼圈一下就红了。 那一天,老牛车停在山梁上很久,风把两人的衣角吹得乱飘,王扶之跪在雪地上,老汉拉着他的手,久久没有放开,他们一句话没再说,眼泪一行一行地往下流。 车子重新上路的时候,王扶之把老汉搀上车,自己赶着牛,一路往村里走,他说自己已经不是当年的王硕了,如今部队里登记的是“王扶之”,那是当年连里的文书帮他改的名字,说这个名有气魄。 他说他这一辈子,跟日本人打过,和国民党斗过,后来又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伤在腿上,疤在心里,可最疼的,是没能早点回来。 村里人听说王扶之回来了,都跑出来看热闹,有人认出来他就是当年那个十二岁的王硕,说他当时走得太突然,爹哭了好几天。 老屋还是那座老屋,院墙塌了一半,枣树长到了屋檐上,屋里炕头上的布鞋还在,包得整整齐齐,一点没动。 后来,王扶之把老爹接去了北京,说是想让他过几年好日子,可老汉住了一阵子就回来了,说他不习惯,还是庄稼地头踏实。 他说他儿子是为国家打仗的,不能拖后腿,他守着那座屋,守着那棵枣树,日子过得安安稳稳。 多年以后,王扶之的名字进了军史,成了共和国的将军,他的事迹挂在博物馆里,他用过的地图、留下的弹片,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他没有留下骨灰,只留下一块刻着手迹的墓碑。 碑后写着一句话:我的坟头朝北,还望故乡月,村里人常说起那年认亲的事,说得像唱老戏。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问那老汉后来怎么样了,有人答,后来他没再赶车了,庄稼也不种了,就坐在枣树下晒太阳,常常拿着那块红布条,看着天,一坐就是一整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甘肃党史——王扶之:有勇有谋的军事指挥员,从放牛娃到开国少将,朝鲜战场上两只苍蝇救了他的命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
如梦菲记
2025-08-08 13:19: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