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张照片,日军对拍摄者发出15万美元的悬赏,他们在害怕什么?照片中的小孩和拍

如梦菲记 2025-08-08 14:17:45

因为一张照片,日军对拍摄者发出15万美元的悬赏,他们在害怕什么?照片中的小孩和拍摄者又是否安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一场突如其来的轰炸将这个本该人声鼎沸的地方瞬间变成一片火海,炸弹接连落下,浓烟滚滚,哭喊声、惨叫声充斥着整个站台。   炸塌的天桥、四散的钢轨、烧焦的木头、被炸翻的火车头,把车站变成了废墟,就在这片狼藉中,一个刚满一岁的孩子坐在血迹斑斑的地上,他叫王家升。   那一刻,一个中国摄影师王小亭正在附近,他原是万国新闻通讯社的摄影记者,也曾在美资电影公司工作多年,当时,他本打算记录战争中难民的遭遇,却意外目睹了这场轰炸。   他穿过烟尘和瓦砾,举起相机,在孩子的哭声中按下快门,这张照片后来被称作《中国娃娃》,成为整个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影像之一。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画面中,一个婴儿坐在破碎的铁轨旁,脸上沾着煤灰与鲜血,身旁满是倒塌的建筑与杂乱的尸体,照片传递出的不是一瞬的悲伤,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助与绝望。   王小亭知道,这张照片不能只留在手中,它必须让更多人看到,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胶片藏匿起来,托人转交到美国海军军舰,再从菲律宾送往纽约。   同年10月,这张照片登上了美国《生活》杂志,成为头版焦点,当期杂志的读者超过一亿,全球无数人第一次透过照片,看到了日军对中国平民所犯下的暴行。   照片很快被美国红十字会采用,印制成宣传海报和明信片,传到世界各地,成为揭露战争罪行的重要证据。   这张照片在国际社会引发巨大震动,日本军方也因此陷入被动,他们一开始否认照片的真实性,声称是摆拍,但王家升脸上的伤、身上的血迹,还有他身后真实的废墟,都让这种说法显得毫无说服力。   之后日方改口,称是误炸,目标并非车站,而是军事设施,但事实早有记录,当天的上海南站并非战区,四周也没有任何军事目标,更有证据显示,日本军机事先经过侦察,轰炸并非偶然。   面对质疑与舆论压力,日本军方做出更激烈的反应,他们公开悬赏15万美元,通缉王小亭,这是一笔在当时极为高额的赏金,足以换来一条人命。   这场追杀令的本质,是对影像力量的恐惧,他们不是怕王小亭一个人,而是怕这张照片揭露出的真相动摇了他们塑造的战争叙述。   王小亭被迫藏身租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始终保持低调,远离镜头与人群,但他没有后悔。   当初拍下这张照片时,他没有料到自己会被追杀,也没有想过它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他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必须被留下来。   王家升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据史料记载,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了他,送往苏联驻华使馆接受救治,医生说他幸运地只受了些皮外伤,后来他被一位好心的商人收养,平安长大。   长大后,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见到了那张改变他命运的照片,他常常做噩梦,梦里都是那天的火光和哭喊,他一生都活在那场记忆中,身体活着,心却始终留在了那个废墟上的站台。   王小亭晚年移居海外,于1981年去世,直到临终前,他仍保留着《中国娃娃》的底片,他曾说,这是一张不能被忘记的照片,不为名,也不为利,只为了让世人记住那一天。   今天,那个被炸毁的车站已不复存在,原地盖起了林立高楼,只有“南车站路”这个地名,还隐隐传承着旧日的痕迹。   街上行人匆匆,很少有人会停下脚步去想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但这张照片仍在网上流传,它不会老去,不会沉默,不会被掩埋。   战争可以摧毁建筑、生命与记忆,但影像不会说谎,当恶意试图抹去历史,照片就是最锋利的证据,哪怕只是一瞬的哭声,也足以刺破谎言,让世界听见。   王家升的哭,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本能反应,那是一场浩劫中最真实的控诉,王小亭的镜头,不只是按下快门的动作,那是一个普通人面对战争所能做出的最大抗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日报——日军曾悬赏15万美元追杀这张照片的拍摄者

0 阅读:2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