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太平军北伐中原,目的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北伐,感觉就像是一个无厘头,不知道东王杨秀清在想什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853年5月,杨秀清把林凤祥、李开芳从扬州调回来,负责北伐中原。此次北伐,太平军出动2万精锐,将领以广西老兄弟为主,士兵大多来自湘南。 太平军北伐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起初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后则全军覆没,26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殒命。 2万精兵就敢北伐中原?杨秀清究竟是什么想的,谁也说不清楚,感觉就像是一个无厘头,北伐没有明确目标。 说起太平军北伐的目标,目前有这几种流行的说法,却经不起推敲。因为,前后矛盾太大,压根无法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第一种,杨秀清轻敌大意,认为清军不堪一击,林凤祥的2万精锐足以搞定中原。 执此观点的依据是,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横扫清军,八旗、绿营都打不赢太平军,杨秀清快速杀入南京,立足江南。 轻敌大意说,可否站得住脚呢?答案是否定,杨秀清从未轻敌大意,他一直都很重视清军,也非常忌惮。 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能快速杀入南京,其中之原因,杨秀清比谁都清楚,太平军与清军半斤八两而已。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杨秀清从未能消灭清军主力,甚至没有成建制消灭一支清军兵团,因为杨秀清就没举行会战。 追击太平军的向荣军团,才多少人呢?答案是一万出头。就是这么一点人,杨秀清都不能消灭他们,还让向荣组建江南大营。 江南大营的清军,不是从四面八方赶来,而是从广西一路跟着来。如此,杨秀清有什么资格轻视清军?不能打歼灭战,杨秀清知道太平军虚弱。 杨秀清轻敌大意说,压根经不起推敲,杨秀清很重视清军。杨秀清不会天真到认为2万太平军就能灭了清朝,攻入燕京。 第二种观点,牺牲西王萧朝贵余部,排除异己,一家独大,北伐是借刀杀人。 客观看待历史,杨秀清、萧朝贵确实存在矛盾,一度争夺最高军事指挥权,两人经常暗中较劲。 杨秀清与萧夫人洪宣娇约会,被别人发现后便表演“天父下凡”,说是为兄弟姐妹治病。 萧朝贵为了拉拢罗大纲,吸纳天地会,不惜表演“天兄下凡”,处死杨秀清的岳父陈来。 永安之战,萧朝贵受了重伤,杨秀清趁机操控永安封王,确定“东王节制诸王”的权力。 长沙之战,萧朝贵为了重新夺回大权,不惜轻装上阵,杨秀清故意延迟增援,西王被枪炮击毙。 杨秀清、萧朝贵之间的矛盾,人尽皆知,但北伐并不是消灭西王余部,虽说北伐的将士都是西王嫡系。 仅清林凤祥、李开芳等北伐将士是西王的人,就断定杨秀清借刀杀人,没有任何依据,也无法让人信服。 很简单道理,果真借刀杀人,杨秀清为何还要派三批北伐援军,前往中原救援林凤祥。 杨秀清派出的三批援军,是下了血本。曾立昌的援军,是从西征战场抽调军队,以及扬州守军。 为了救援林凤祥,杨秀清牺牲了西征,也放弃了扬州。要知道,曾立昌出征时,湘军已经崛起。 秦日纲的援军,从何而来?依然是抽调西征战场的兵马,此时湘军已经开始反攻。 再则,为了让秦日纲出兵,杨秀清打破了惯例,让洪秀全册封“上帝小家庭”成员之外的秦日纲为燕王。 至于朱锡琨、黄益芸、许宗扬这帮人,都是杨秀清提拔而来,也派去增援北伐,可惜在六合被清军火攻,败退而归。 果真为了消灭西王余部,借刀杀人,杨秀清就没必要去救援北伐,或者说意思一下即可,为何要下血本呢? 第三种说法,也是最流行的说法,就是阻止北方清军南下,掩护西征,服务于大局。 掩护西征说,貌似有道理,实则未必,因为漏洞太多,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得清。 北伐、西征,谁更重要?1853年5月,太平军北伐,6月西征,几乎同时进行,但将士配置千差万别。 北伐将士的阵容,远非西征可比。太平军第一次西征,主帅胡以晃、赖汉英,兵力一万出头,新兵一大半。 士兵构成,西征不如北伐。主帅呢?此时胡以晃、赖汉英的军事能力与经验,与林凤祥、李开芳压根不是一个档次。 金田起义以来,林凤祥、李开芳是前锋大将,经验没得说。定都南京时,除了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作战经验最丰富,打的硬仗最多。 掩护西征,压根说不通,北伐将士的配置远非西征可比。北伐失败后,杨秀清不断增加西征战场的兵力,并一度让石达开负责,西征才是重头戏。 阻止清军南下,也没啥理由。为何呢?北伐全军覆没之后,最强悍的僧格林沁军团,从未渡过淮河进攻太平军,更没有插手西征。 如果是阻止清军南下,林凤祥、李开芳的作战目标应该是淮河流域,在淮北、山东建立根据地,而不是“直捣燕京”。 那么,太平军北伐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杨秀清有什么打算,谁也说不清楚,感觉就像是无厘头,走一步看一步。#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2万太平军北伐中原,目的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北伐,感觉就像是一个无厘头,不知道
时光沉淀韵味
2025-08-09 08:40:09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