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赵本山走红后向妻子葛淑珍提出离婚,葛淑珍表示:“可以离婚,但你得补偿我一些,”没想到,赵本山接下来的举动让人意外 1979年的春天,一场由街坊邻里牵线的相亲,让赵本山遇见了比他小三岁的葛淑珍,那时的葛淑珍,虽然年仅十九岁,却已经洞悉了生活的不易,她不曾嫌弃赵本山的贫困,也不曾抱怨他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她朴素的观念里,男人有一技之长,勤劳肯干,就已经足够了。 他们的结合,简单得近乎草率,仅仅相识半月,两个同样来自底层的年轻人就这样组建了自己的小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誓言,没有浪漫的求婚仪式,有的只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份朴实期待,葛淑珍包揽了所有家务,任劳任怨地支持着丈夫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 赵本山的《摔三弦》表演获得了空前的认可,这让他受到了辽宁县剧团的青睐,从街头艺人到正式团员,这个身份的转变不仅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更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广阔舞台的大门。 就在事业初露曙光之时,家庭却迎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的二儿子天生患有心脏病,还是个聋哑人,这个不幸的消息,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葛淑珍不得不一边照顾患病的孩子,一边操持家务,还要在农忙时节独自打理农活。 赵本山的演出活动越发频繁,常常不着家门,这份事业上的忙碌,既是为了给孩子治病,也是艺术道路上不得不走的过程,葛淑珍在默默支持的同时,也在独自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不曾抱怨,因为在那个年代,忍耐和坚韧是大多数农村妇女的共同写照。 1989年,机遇再次眷顾了赵本山,他凭借小品《相亲》首登春晚舞台,由此一炮而红,这次亮相,不仅让他在全国观众面前崭露头角,更开启了他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的辉煌征程,商演接踵而至,全国各地的邀约不断,赵本山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事业的上升带来了生活的改善,但也悄然改变着两个人的关系,曾经的同甘共苦渐渐被聚少离多取代,昔日的恩爱夫妻逐渐变得疏离,站在舞台中央的赵本山,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而始终守候在小院里的葛淑珍,依然过着质朴的农村生活。 两个人的世界,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价值观的差异、生活圈子的变化,都在一点点侵蚀着这段曾经彼此扶持的婚姻,当赵本山站上春晚舞台,当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当他习惯了光鲜亮丽的生活,农村的小院和质朴的家庭生活,似乎已经无法满足他对人生的新期待。 1991年隆冬,当赵本山的春晚节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时,他终于下定决心,要结束这段维系了十二年的婚姻,这个决定,不仅是对过往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的选择,而此时的葛淑珍,或许早已预感到这一天的到来,才会在面对离婚提议时表现得如此平静。 面对即将破碎的婚姻,葛淑珍展现出了令人意外的大度,她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纠缠不休,只是平静地提出了对物质补偿的要求,这份理性和克制,或许源于她骨子里的传统美德,又或许是多年来艰苦生活培养出的淡然。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场婚姻的终结里,赵本山选择了一个颇具风骨的做法,他将所有的财产,包括一辆当时颇为昂贵的夏利轿车和住房,悉数留给了葛淑珍,这个决定,既是对往日情分的回报,也是对过往岁月的一种致意,当年那个靠着二胡谋生的穷小子,在功成名就之时,总算没有忘记曾经的患难与共。 婚姻结束后,葛淑珍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命运似乎格外青睐考验这个坚强的女人,她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因病离世,这个打击几乎将她击垮,然而,生活总要继续,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她擦干眼泪,重新振作起来。 从街头摆摊开始,葛淑珍一步步探索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她开过小餐馆,做过各种杂活,即便生意惨淡时,也从未想过借用前夫的名气招揽顾客,这份坚持,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尊严,更是为了证明一个女人同样可以凭借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而此时的赵本山,事业发展愈发顺遂,他与马丽娟组建了新的家庭,在春晚舞台上更是一年接一年地创造着经典,从《牛大叔提干》到《卖拐》,从《红高粱模特队》到后来的一系列作品,他的表演不断突破自我,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成为了当代喜剧表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葛淑珍的餐饮事业终于走上正轨,她的店铺生意红火,每月的营业额都相当可观,积蓄已达百万,这份成功来之不易,却比任何施舍都来得踏实,而她的女儿也没有让母亲失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母亲的养育之恩。 如今的葛淑珍,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摆布的农村姑娘,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女人的价值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人。 信息来源:人民网文旅体育——赵本山任春晚语言导演系传言 央视回应没这职位
她比董卿,周涛更优秀,可惜却惨遭男人拖累退出央视!前男友死缓、丈夫狱中去世,名声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