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莫斯科的白桦树下,挑着水桶的姑娘比扛铁锹的小伙子多三倍。工厂烟囱旁

墨魂 2025-08-09 13:38:35
1945年秋,莫斯科的白桦树下,挑着水桶的姑娘比扛铁锹的小伙子多三倍。工厂烟囱旁,系着头巾的女工在搬钢板;田埂上,裹着旧棉袄的妇人在挥镰刀。谁都清楚,2700万青壮年没了,苏联的人口窟窿得用最野的法子填——后来的事,连国际社会都看呆了。 1946年挨家挨户数人头,1.7亿总人口里,女的比男的多出2200万,差不多整个波兰的人都在这儿了。 斯大林格勒更夸张,二十到三十五岁的男女,四个姑娘才能遇上一个小伙子。 这样下去,工厂没人开,荒地没人种,国家咋撑得住? 屋漏偏逢连夜雨,1947年又闹起大饥荒。 罗斯托夫市的妇产医院里,刚出生的娃没了六成,活下来的也有四成熬不过满月。 痢疾、肺炎跟着饥荒跑,大人都扛不住,更别说养孩子了。 欧美国家打完仗都盼着“婴儿潮”,苏联却眼睁睁看着人越来越少,急得直搓手。 最先想出的招,简单得有点愣。 把结婚年龄压到16岁,到了岁数不嫁?村干部带着民兵上门催,硬把姑娘往婆家送。 打胎?门儿都没有,医生敢做这手术,执照立马吊销。 生娃还有好处,国家给补贴,一个孩子每月15卢布,够普通工人四分之一工资。 生够10个,妈能得“英雄母亲”勋章,挂着金牌子领终身津贴,比战斗英雄还风光。 有个女人硬是生了40多个,不是双胞胎就是多胞胎,成了那会儿的“样板”。 这些招儿看着糙,却真起了作用,没几年人口就往回涨了点。 但男女比例差得太远,光靠自己人不够。 这时候,西伯利亚的劳改营里有了新发现。 60万日本关东军战俘被押到这儿,八成是二十到三十五岁的壮劳力。 一开始,苏联是不准本国女人跟战俘来往的,谁敢沾边,直接流放西伯利亚。 可哈巴罗夫斯克的劳改营里,女看守跟日本战俘同居的事查出来200多起,监狱都装不下了。 1948年,苏联改了主意:允许女的跟战俘结婚。 条件不少,战俘得入苏联国籍,改信东正教,还得层层审查过关,从劳改营到地区委员会,再到共和国内务部,少一关都不行。 但好处也实在,结婚后分房子,生孩子有补贴,连带着那些懂技术的战俘,还能进工厂当师傅。 阿拉木图的电车厂就是这么建起来的,日本战俘三个月干完了一年的活,当地官儿从反对到后来举双手赞成。 这样的家庭后来攒了8万多个,生了15万个孩子,不少娃长大后还成了当地的手艺人。 不过麻烦也跟着来。 1956年日本战俘要遣返了,有人在苏联娶了媳妇,老家还有老婆等着。 原日军中尉蜂谷弥三郎就碰上这事儿,苏联法院让他二选一,哭着也得选。 这种糟心事多了,苏联专门设了机构调解,天天有吵吵闹闹的夫妻来评理。 说起来,这些招儿确实让人口涨得快。 到1956年,二十到四十岁的男女比例从1:2.7变成1:1.8,虽说还是女多男少,总算缓过来点。 但骂声也没断过,国际上都说这是把女人当成了生育工具,太不把人当人看。 苏联不管这些,毕竟没人啥也干不成,先顾眼前再说。 可这效果就像打了兴奋剂,劲儿过了就麻烦。 后来苏联散了,俄罗斯剩1700万平方公里的地,人口才1亿出头,眼看要跌破1亿,守着那么大地盘,没人也白搭。 东欧那些国家更别提,女多男少的坎儿,到现在还没迈过去,媒人跑断腿也难撮合成一对。 其实那会儿不止苏联这么干。 西德打完仗也急着补人口,把结婚年龄降到16岁,生一个孩子给月薪20%的补贴,虽说没苏联这么硬来,心思是一样的:人多了,国家才能缓过来。 只是那些被政策推着走的人,日子过得好不好,就没人细算了。 16岁被逼着嫁人的姑娘,一辈子围着孩子转;跟战俘结婚的女人,既要应付生活的苦,还得扛着旁人的指点;那些日本战俘,在异乡生儿育女,有的到死都没再回日本。 战争留下的窟窿太大,有时候想不出体面的招,就只能来横的。 只是横的招儿,苦的终究是普通人。 现在翻开档案,那些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喘着气的日子,好与不好,都成了过去。 没人再去问当年那个生了40多个孩子的母亲累不累,也没人知道那个在苏联守着混血孩子的日本战俘,夜里会不会想起故乡的樱花。 历史就这么翻页了,只留下些模糊的影子,在旧照片里望着后来人。
0 阅读:16
墨魂

墨魂

持续分期不稳定减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