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反感先看立场再查成分的行为,很破坏汽车内容的创作环境。
今年我被集火最多的两次,一次是开MEGA去古德伍德赛道,另一次是带SU7 Ultra上速度节爬山赛,这两次都是纯个人性质,自掏腰包出的片。
去年则是《新能源启示录》,因为讲了特斯拉的发家史。
“丢人丢到国外去了”,是集火里面重复次数最多的话,其次就是说像苍蝇盯流量,还有说“带中国车可以,但不应该带这两台”,对于《新能源启示录》则是,崇洋媚外,跪久了站不起来,你为什么不说中国品牌。
我的疑问是,这种非商业化的纯自选题,如果因为内容质量不高而被集火我认了,但不看内容本身而是针对品牌和立场扣帽子,那我们怎么还会有动力继续用爱发电?
这几个片子,每个都是至少一个月的筹备,掏的都是我自己的精力和金钱,我只是想让愿意看的朋友们,有个更好的观看体验,别再评论区骂来骂去,甚至过几个月都追着私信骂。
大长篇自选题我肯定还是会继续做的,但是现在看个视频都要查成分扣帽子的行为我是真的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