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3月11日,马仲英率领部队抵达甘肃省永昌县城。进城后,见人便杀、遇财就抢,3200多人惨死。一日后,马仲英便裹挟着抢来的物资,驱使着部队东奔武威市民勤县。途经马莲泉盐池时,与一支40余人的缉私队遭遇。激战良久,缉私队员弹药渐尽、体力不支,最终寡不敌众,队长苏联陛及全体队员战死,马仲英顺势攻破马家堡子,将堡内枪支财物洗劫一空,近千居民惨遭屠戮。 马仲英,甘肃本地军阀,20世纪初军阀混战中的一员。他的部队多由地方武装和流民组成,纪律涣散,作战全凭一股狠劲。1929年,他不过二十出头,却已凭着心狠手辣在西北闯出名号。他不讲仁义,只认利益,烧杀抢掠成了家常便饭。永昌屠杀前,他已多次率部骚扰周边县城,民怨沸腾。可在那个乱世,谁又能管得了他呢? 1929年3月11日,马仲英率部抵达永昌县城。这座小城本就偏远,守军薄弱,根本挡不住他如狼似虎的部队。一进城,他的手下就四散开来,见人就杀,遇财就抢。据史料记载,短短一天,3200多人死于非命。老人、孩子、妇孺,无一幸免。县城里血流成河,哭声震天。这不是战争,而是赤裸裸的屠杀。马仲英的目的很明确:抢物资、树威信,顺便发泄部队的暴戾之气。 屠完永昌,马仲英没停手。第二天,他裹挟抢来的财物,驱赶部队直奔武威市民勤县。沿途村庄遭殃,粮食、金钱、牲畜,只要能抢的,他都不放过。他的部队像蝗虫过境,留下的只有废墟和尸体。民勤县是西北重镇,物产丰富,马仲英早盯上了这块肥肉。可他没想到,半路上会遇到一点“麻烦”——一支小小的缉私队。 途经马莲泉盐池时,马仲英的部队撞上了一支40余人的缉私队。这支队伍负责查私盐,装备简陋,人数稀少,队长叫苏联陛——名字听着挺硬气,人也真有骨气。面对马仲英的大军,他们没跑,而是拼死抵抗。激战持续了几个小时,缉私队弹药耗尽,体力不支,最终全军覆没。苏联陛带着弟兄们战到最后一刻,虽败犹荣。可惜,他们的牺牲没挡住马仲英的脚步,反倒激起了他更大的杀意。 打完缉私队,马仲英顺势攻破了附近的马家堡子。这是个有近千居民的村寨,靠着盐业和贸易有点家底。马仲英看中的正是这些。他下令洗劫全村,枪支、财物被抢光,近千居民惨遭屠戮。堡子里血迹斑斑,尸横遍野,连逃跑的机会都没留给百姓。这场屠杀比永昌更狠,手段更残忍,马仲英的暴虐本性暴露无遗。 马仲英的暴行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军阀混战时期的缩影。那时候,中央政府形同虚设,地方军阀各自为王,打仗不是为了啥大义,就是为了地盘和钱。马仲英不过是其中一个罢了。他靠武力压人,抢来的资源养兵,再用兵去抢更多东西,恶性循环。老百姓倒霉,成了这些军阀的提款机和出气筒。甘肃地处偏远,民风彪悍,可面对马仲英这样的狠角色,谁也顶不住。 说到底,马仲英的残忍不光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乱世出怪胎,他从小混迹军营,见惯了杀戮,早就没了是非观。加上部队成分复杂,管不住手下,他索性放纵他们抢杀,既能激励士气,又能分点好处给自己。这种人当了头儿,底下人自然变本加厉。社会动荡、军纪废弛、人性扭曲,三者一结合,就酿成了永昌和马家堡子的惨剧。 马仲英的暴行让甘肃元气大伤。永昌和民勤的经济倒退了十几年,人口锐减,田地荒废,商业停摆。幸存者流离失所,很多人再也没能回到故乡。更糟的是,他的恶名传开后,其他军阀也开始效仿,西北的治安雪上加霜。老百姓对军阀彻底失望,敢怒不敢言,只能咬牙熬日子。 回头看这段历史,真是让人唏嘘。马仲英的暴行提醒我们,权力要是没了约束,就会变成吞噬一切的怪兽。军阀混战是过去的事了,可人性里的贪婪和暴力并没消失。今天的社会稳定多了,但类似的事还会不会有?得靠我们自己盯着点,别让历史重演。
1929年3月11日,马仲英率领部队抵达甘肃省永昌县城。进城后,见人便杀、遇财就
混沌于浮云
2025-08-10 01:16:33
0
阅读: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