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美国是不是取消制裁,已经不重要了;中国让不让你进市场,才是真正的王牌。”高志凯这句话,像一颗钉子,直接把话钉进了很多跨国巨头的CEO心里。十几年前,他们还在PPT里把中国标成“可选市场”;今天,如果PPT里缺了中国,董事会直接让你重写。 这背后,是中国市场地位翻天覆地的变化,想想十几年前,那些跨国公司的大老板们多傲气啊,中国市场在他们眼里就是个“备胎”,PPT里标个“可选”就打发了,那时候他们觉得,中国就是个便宜劳动力的大工厂,买他们的高价货都是“乡下人进城”。 可现在呢?要是哪个CEO敢在董事会上不提中国,估计得被轰出去重写报告,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咱中国人辛辛苦苦干出来的。 先说市场规模,咱中国有14亿人,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整个欧洲加上美洲的人口都装进去了,这么多人,一人买块糖,那就是个天文数字。 更别说现在日子好过了,谁家没个冰箱彩电,谁家孩子不穿个运动鞋、用个智能手机,就拿2023年来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快50万亿了,这数字要是堆成人民币,能绕地球好几圈,这么大的市场,哪个跨国公司敢说“不稀罕”?除非他们不想赚钱了。 再说消费能力,以前咱买东西图便宜,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讲究品质和品牌,就像买手机,以前可能买个几百块的,现在几千块的苹果、华为抢着买。 这种消费升级让跨国公司发现,中国不再是低端市场,而是高端产品的“试验田”,你要是不把最新的技术、最好的产品拿到中国来,中国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就像特斯拉,要是不在上海建超级工厂,不把自动驾驶技术带来,能在中国卖得这么火?早被比亚迪、蔚来这些本土品牌挤出去了。 还有产业链的完善,以前跨国公司来中国,就是建个组装厂,把零件运进来,组装完再卖出去,现在可不一样了,中国啥都能造,从原材料到核心部件,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都能搞定。 就拿汽车行业来说,以前发动机、变速箱都得进口,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连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都能自主研发,还出口到全世界。 这就让跨国公司明白,要是不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不跟中国企业合作,就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太快了,以前一个产品能卖十年,现在可能一年就过时了,就像智能手机,每年都得更新换代,不然就被市场淘汰。 这种快节奏逼着跨国公司必须在中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都得本地化,就像大众汽车,以前在中国就是卖德国设计的车,现在不一样了,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更适合中国路况和口味的车型,甚至把全球研发中心都搬到了中国。 当然,中国市场也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这些年,中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外资准入门槛,但同时也对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环保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让那些只想来赚快钱的跨国公司吃了苦头,而真正想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企业,则必须适应中国的规则。 就像特斯拉,虽然一开始遇到了不少挑战,但通过本地化生产和研发,不仅在中国站稳了脚跟,还把中国的经验复制到了全球市场。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的制裁还是很厉害的,比如对华为的打压,可咱看看华为现在怎么样?虽然手机业务受了点影响,但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华为依然是全球领先。 更重要的是,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支持下,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强,这就说明,只要中国市场在,企业就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去应对外部挑战。 再看看那些跨国公司,以前他们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现在可不一样了,他们得放下架子,讨好中国消费者。 就像苹果公司,每年的新品发布会都得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做调整,从颜色、功能到服务,都得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这要是放在十年前,简直不敢想象。 还有那些曾经轻视中国市场的公司,现在都后悔了,比如某些欧洲品牌,以前觉得中国消费者不懂时尚,现在看着中国本土品牌崛起,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市场份额被抢走。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中国市场,已经不是谁想进就能进,想出就能出的了。 总的来说,中国市场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从规模到质量,从速度到深度,都让跨国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 高志凯的话,其实就是在告诉他们:别再把中国当“备胎”了,现在的中国市场,才是真正的“正宫”。 谁要是不识时务,就等着被市场淘汰吧,这就是中国市场的魅力,也是中国经济的底气,咱们老百姓看着这些变化,心里头那叫一个舒坦,因为咱知道,咱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咱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以后美国是不是取消制裁,已经不重要了;中国让不让你进市场,才是真正的王牌。”高
万事浮华
2025-08-10 12:06:2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