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王必成率部伏击日寇,却遭鬼子反冲锋,他仔细一看乐了。 抗战中后期,日军仍在疯狂反扑,新四军”王老虎”王必成却在苏南战场上屡创奇迹。1944年夏天的一次战斗中,当日军发起反冲锋时,这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非但没有紧张,反而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从容? 王必成,1912年出生于湖北麻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大别山走出来的这个农家子弟,经历了长征的千难万险,在抗日战争中更是声名远扬。 1938年1月,王必成调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参谋长,随部到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江南水乡的复杂地形,对这个从山区来的指挥员来说并不陌生。他很快就摸透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制定了一套独特的作战方法。 在江南仅一年多的时间,王必成就带领二团先后对日伪军进行了200多次战斗,且每战皆捷。江南人民亲切地称二团为”老虎团”,称呼王必成为”王老虎”。这个外号可不是白来的,王必成作战勇猛,但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动脑子。 1943年4月,王必成与第十六旅政委江渭清共同领导了”两溧”反顽战役,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在苏南发动的反共高潮。到了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但在中国战场上仍然负隅顽抗。 1944年8月23日至25日,王必成指挥部队发起长兴战役,攻克日、伪军据点13处,摧毁碉堡60余座,重创伪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师第三团,俘其副团长以下官兵420余人。这次战役打得相当漂亮,但过程并不轻松。 当时日军兵力虽然减少了,但装备依然精良,战斗力也不弱。王必成深知,要想打胜仗,光有勇气还不够,必须动脑筋。他仔细研究了敌军的作战规律,发现日军虽然火力强,但有个致命弱点:太依赖固定据点,一旦被包围就容易慌乱。 在一次攻打日军据点的战斗中,王必成采用了围点打援的策略。新四军先佯攻一个小据点,果然引来日军援兵。当日军援兵急匆匆赶来时,却发现自己中了埋伏。战斗打响后,日军发现情况不妙,组织了几次反冲锋,企图突出包围圈。 就在这时,王必成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冲在前面的并不是日军精锐,而是一些装备简陋的伪军。真正的日军主力反而缩在后面指挥。王必成当即明白了对方的意图:用伪军当炮灰,消耗新四军的弹药,然后日军主力再发起真正的攻击。 看透了敌人的把戏,王必成不禁笑了。他立即调整部署,让部分部队佯装抵抗,实际上是在引导伪军进入预设的包围圈。当伪军冲得差不多时,王必成一声令下,新四军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很快就把这些伪军收拾了。 失去了炮灰,日军主力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但这时新四军已经完成了重新部署,以逸待劳。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日军终于支撑不住,被迫撤退。 王必成乘胜追击,至12月先后收复溧阳、郎溪、广德、长兴间的大部分地区。这一仗不仅歼灭了大量敌军,更重要的是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大大改善了新四军的装备状况。 王必成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出身贫苦,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作战特别勇敢。同时,他又善于学习和思考,每次战斗后都要总结经验教训。这种既勇敢又聪明的作战风格,让他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 1945年8月,王必成率部对日军发起反攻,占领金坛、溧阳、溧水、高淳等县城,直逼南京近郊。抗战胜利后,王必成又在解放战争中大显身手。1947年5月,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指挥所部勇登孟良崮峰顶,击毙国民党军第74师师长张灵甫。 从红军时期的传令兵,到新四军的”王老虎”,再到解放军的中将,王必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传奇。他那句”仔细一看乐了”背后,体现的不仅是一个优秀指挥员的军事素养,更是一个革命军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王必成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军事天才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正是有了无数个像王必成这样的英雄,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你觉得王必成身上最值得学习的品质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1944年,王必成率部伏击日寇,却遭鬼子反冲锋,他仔细一看乐了。 抗战中后期,
熹然说历史
2025-08-10 20:16:22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