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尼泊尔想把珠峰全部划到尼泊尔名下,理由就是: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

如梦菲记 2025-08-11 12:18:07

1953年,尼泊尔想把珠峰全部划到尼泊尔名下,理由就是: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一支由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尼泊尔籍丹增·诺尔盖组成的登山队,从珠穆朗玛峰南坡登上了世界之巅,尼泊尔举国欢腾,丹增被当作民族英雄。   西方媒体接连报道,把这次胜利与尼泊尔联系在一起,一种声音随之扩散:既然是从尼泊尔这一边登上去的,那么这座山是不是就该属于尼泊尔。   紧接着,一些地图出版商开始把整座珠峰都划入尼泊尔版图,中国虽然有清代的《皇舆全览图》等史料明确标注珠峰位置,但在国际上缺乏分量。   北坡在中国境内,却没有任何现代登顶记录,别人一句“你们从来没登上去过”就让人无言以对。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正在恢复生产,还在处理战争后的事务,边界问题一时顾不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会默认珠峰归属被单方面决定。   1957年,苏联提出要与中国组建联合登山队,以珠峰登顶庆祝新中国十周年,双方队员互派学习,登山计划逐渐推进。   1959年,西藏局势紧张,中苏关系恶化,苏方撤回承诺,原本的合作告吹,尼泊尔继续在舆论场上强化自己的立场,地图和报道中,珠峰似乎已经被默认成了尼方的山。   中央决定必须自己登顶,贺龙拍板,即使经济困难,也要为登山队准备最好的装备,当时国内还造不出适用于八千米以上的高山器材,只能用外汇从瑞士购买冰镐、氧气瓶、高山帐篷等。   214人的登山队迅速组建起来,成员有运动员、工人、解放军、气象员、医生、摄影人员,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   为了接近北坡,他们在几个月内修通了一条长达三百八十公里的道路,还在海拔六千四百米建立气象站,每天观测风向、气温和气压,等待最佳登顶时机。   北坡的坡度陡、乱石和冰壳并存,天气变化快,空气稀薄,暴风雪随时可能封路,第一次冲顶因为寒流来袭,多人冻伤,被迫撤退。   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度,风雪中前进几步都要消耗巨大的力气,有的队员因高原反应离开,有的被送回低处治疗。   气象预报给出五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短暂的晴朗窗口,错过就要等来年,登山队挑选出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贡布组成突击组,负责最后的攀登。   攀爬到海拔八千六百多米时,挡在面前的是著名的“第二台阶”,近四米高的垂直冰岩,没有可用的支点。   刘连满蹲下身子,让队友踩着肩膀往上爬,屈银华脱掉高山靴,只穿薄袜踩在冰冷的石面上,用冰镐凿出支点,手脚在寒风中迅速失去知觉,这一段花了三个多小时才通过。   刘连满体力耗尽,无法继续,留下氧气瓶和糖,让三人继续前进,他在高处写下诀别信,准备独自等待结局,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咬牙往上,连续二十多个小时没有进食,嗓子干裂,呼吸急促。   五月二十五日凌晨四点二十分,他们登上珠峰顶峰,展开五星红旗,将毛主席的像放在岩石旁,把写有登顶记录的罐头盒留在山巅。   下山途中,他们在半山遇到了还活着的刘连满,四人靠着那点氧气和几块糖,缓慢回到大本营。   王富洲下山时体重从一百六十斤降到一百零一斤,屈银华的双脚全部冻坏,失去了十个脚趾,刘连满身体严重受损,长期留下后遗症。   登顶的消息传回国内,全国沸腾,国际上起初有质疑,认为没有影像作证,但中国很快拿出详细的登山路线、气象记录和采集的岩石样本,逐步让外界信服。   这次胜利不仅仅是体育成就,更是外交筹码,中尼边界谈判时,中国有了底气,1961年签署的《中尼边界条约》明确规定,以珠峰顶点为界,南坡归尼泊尔,北坡归中国,这条分界线沿用至今。   这场登山,不是为了探险刺激,而是为了用脚步丈量主权,北坡的胜利让中国人在地图之外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凭据,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人面对质疑时的行动与决心,那段攀登留下的,不只是高度上的纪录,更是一段用生命写成的国家尊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环球网——北凌绝顶——1960年中国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始末

0 阅读:37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