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如愿以偿,“桀骜不驯”的美联储,也有对他认输服软的这一天!   特朗普

天天纪闻 2025-08-12 15:17:15

特朗普终于如愿以偿,“桀骜不驯”的美联储,也有对他认输服软的这一天!   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与美联储的博弈,在2025年夏天迎来戏剧性转折。美联储监管副主席米歇尔・鲍曼的立场突变,成为这场权力角力的标志性事件。   这位曾在2024年坚称“2025年前绝不降息”的强硬鹰派,突然在8月公开宣称支持年内三次降息,并要求美联储在9月会议上立即启动降息进程。   这一转变发生在特朗普持续施压甚至威胁“换掉整个联储理事会”的背景下,不仅引发市场震动,更暴露出美国货币政策正滑向政治深度干预的危险境地。   鲍曼的转向来得突兀却并非偶然。作为特朗普2021年提名的美联储理事,她此前一直以坚定的反通胀立场著称。2024年11月,她在国会听证会上明确表示,“过早降息将前功尽弃,美联储必须维持高利率直至通胀彻底受控”。   但到了2025年7月,形势急转直下。特朗普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多次辱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为“固执的蠢货”,更在8月1日突然解雇劳工统计局局长,指责其“操纵就业数据”。   与此同时,特朗普提名亲信斯蒂芬・米兰进入美联储理事会,试图安插“自己人”。这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最终迫使鲍曼在8月9日发表讲话,宣布支持年内三次降息,并将9月定为启动时点。   表面看,鲍曼的转向似乎有经济数据支撑。2025年7月的非农就业数据仅新增7.3万人,远低于预期的11.5万,5-6月数据被大幅下修25.8万,显示劳动力市场显著恶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鲍曼在讲话中刻意淡化通胀风险,称“关税推动的物价上涨不会持续”。这种表态与她此前的鹰派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更与美联储6月将核心PCE通胀预期上调至3.1%的判断相悖。   市场敏锐捕捉到其中的政治意味:鲍曼的转向与其说是基于经济数据,不如说是对特朗普施压的妥协。正如彭博社评论指出,“她跳过了通胀数据,直接为政治目标设定时间表”。   特朗普的干预手段堪称系统性。他不仅通过人事任命重塑美联储,还试图操控经济数据发布。8月1日解雇劳工统计局局长的举动,被解读为对不利于己的就业数据的报复。   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提名的米兰曾提出彻底改革美联储的激进方案,包括缩短理事任期、允许总统随意罢免官员等。若这些提议成真,美联储将彻底沦为行政分支的工具。正如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埃尔-埃里安所言,“特朗普正在拆除美联储独立性的防火墙,这比任何一次降息都更危险”。   这场博弈的深层矛盾,在于特朗普的执政逻辑与美联储传统使命的冲突。特朗普将货币政策视为刺激经济的工具,其“大而美”法案扩大财政赤字至4万亿美元,亟需降息配合以缓解债务压力。   而美联储的法定职责是平衡就业与通胀,其独立性是美元信用的基石。这种冲突在2025年夏天达到顶点:特朗普要求“立即降息”以提振选情,美联储则面临滞胀风险——二季度GDP增长3%的光鲜数据下,核心PCE通胀已达2.8%。   市场对政治干预的反应呈现撕裂状态。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9月降息概率高达91.5%,但美国国债拍卖连续三次遇冷,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4.5%。投资者用脚投票,表达对长期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警告,“美联储独立性受损可能削弱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1970年代尼克松施压美联储导致高通胀和经济动荡,历史教训殷鉴不远。   白俄媒体曾评论卢卡申科访华时“用脚投票选择真正的伙伴”,如今美国国内也在上演类似戏码。特朗普的支持者欢呼“美联储终于服软”,而批评者则警示“这是民主制度的溃败”。   当鲍曼在8月9日的讲话中提到“关注就业目标”时,她或许没有意识到,这句话背后是美联储百年传统的崩塌。正如《纽约时报》社论所言,“当货币政策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受伤的不仅是美国经济,更是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场博弈的最终代价,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偿还。    

0 阅读:174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