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她颤抖地解开衣扣,对丈夫说:“今晚,我们做最后一次夫妻吧!”次日,她抛下3岁女儿,头也不回的离开,42年后,女儿一句话让她泪流满面。 主要信源:(临安新闻网——《上山下乡50年后,百余名知青重返白牛第二故乡》) 2020年,当头发花白的李亚茹再次踏上东北的土地,隔了四十二年的光阴,竟有种不真实的梦幻感。 她看着眼前这个沉稳干练的女人,眼神却客气又疏远,怎么也无法和记忆里那个抱着她嚎啕大哭的三岁女童对上号。 愧疚和迟来的母爱在胸口翻腾,李亚茹张了张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却是女儿先出了声,那语气平淡得像是在招呼一位远方来的生客:“您一路劳累了吧。”” 就这五个字,瞬间击穿了李亚茹几十年来用光鲜生活构筑的盔甲,眼泪当场就涌了出来。四十二年,那趟南下的列车,到底把一对母女带向了多远的地方? 答案,要从1978年那个冬天说起。 那年,知青返城的政策吹遍了全国,也给无数在农村扎根的家庭带来了剧震。对于已在五七农场成家生女的李亚茹而言,这股风波简直成了一场猛烈的风暴。 政策初期只面向未婚知青,这意味着她和丈夫刘宝华,还有他们三岁的女儿,被卡在了门外。她一次次跑去找场长,得到的答复永远是冰冷的拒绝。 可远在上海的父母来信,又像一勺滚油浇在她心上。信里说,一家工厂正在招工,待遇优厚,但条件也写得明明白白:仅限单身。一边是回上海的光明前途,一边是东北的丈夫和女儿。这道选择题,李亚茹没用多久就想清了答案。 谁能想到,当初那个义无反顾嫁给东北汉子的上海姑娘,走的时候也这么决绝。时光倒回1970年,17岁的李亚茹还是个满怀理想的上海知青,可东北的严寒和农活很快就让她崩溃了。 就在她绝望时,农场学校缺老师,初中毕业的她抓住了这个机会,从田间地头走上了三尺讲台。 也正是在那里,她遇到了同为教师的刘宝华。这个男人耐心地教她备课,帮她管住调皮的学生,生活上也对她处处照顾。 这份温暖,让李亚茹不顾家人的反对,在1975年嫁给了他。婚后女儿出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甚至一度以为,自己这辈子就会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了。 谁知,返城政策一来,一切都变了。 离开的前一晚,家里安静得吓人。丈夫刘宝华一言不发,默默帮她收拾行李。夜色渐浓,李亚茹再也忍不住,伏在丈夫胸前抽泣着说:“今夜,我们最后一次做夫妻吧。””这既是对这段婚姻最后的告别,也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 第二天一早,她下定决心要走,丈夫却抱着哭得撕心裂肺的女儿堵在门口,求她留下。可李亚茹的心已经硬得像块石头,她从丈夫怀里接过女儿,任凭那哭喊刺得她心头发麻,最后还是狠下心,把哭到抽搐的女儿塞回丈夫怀中,头也不回地跳上了开往火车站的拖拉机。车轮碾过冻土的咯吱声,成了她与这个家永恒的断裂声。 那趟南下的火车,果然将母女的命运彻底分开。回到上海的李亚茹,如愿以偿考上大学,有了体面的工作和旁人羡慕的生活。 物质上的富足,却怎么也填不满心里的那个大洞。无数个深夜,她都会从女儿泪汪汪的小脸的梦中惊醒,枕头湿透一片。那段被她亲手抛下的过去,成了她不敢触碰的隐痛。 而在遥远的东北,刘宝华用一生的坚守,独自抚养女儿长大。他从没在女儿面前说过李亚茹一句坏话,为了维护母亲的形象,他只告诉孩子:“你妈是城里人,回自己家了,有很重要的事要办。” 这个敦厚的男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一个早已破碎的承诺,直到带着遗憾离世。而那个在等待中长大的女孩,童年里对母亲的所有期盼与幻想,也在漫长的岁月里,被磨成了一道无法言说的隔阂。 四十二年后,重逢的饭桌上,面对泪流满面的母亲,女儿才用同样平静的语气,讲出了一段让她彻底崩溃的往事:“我爸说,你走的时候,他其实知道你不会再回来了。但他这些年总跟我们说,你只是回城里办重要的事。” 这句话,比任何指责和怨恨都来得更加锥心。 李亚茹这才明白,她当年抛下的,不只是一个家庭,更是一个男人深沉如山、沉默无言的爱与成全。 她用尽半生去追逐自以为的光明前程,却在出发的那一刻,就永远弄丢了那份再也找不回的、最质朴的人间温暖。 年轻时的一念之差,往往就决定了一生的走向。 如果再给李亚茹一次机会,她还会登上那趟列车吗?也许,连她自己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了。
1978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她颤抖地解开衣扣,对丈夫说:“今晚,我们做最后
经略简料
2025-08-12 16:20:03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