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见原配也在,顿时大吃一惊:“你怎么也在?” 刘忠出生于1906年的福建上杭才溪乡,那里是典型的山区农村,土地贫瘠,农民世代靠天吃饭。他的家庭属于当地贫农,父母以务农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从小,他就目睹了乡亲们因饥荒和地主压榨而挣扎的现实。 12岁时,由于家境窘迫,他被迫辍学,转而当泥瓦匠学徒,每天在工地搬砖砌墙,忍受劳累和工头的苛责。这种经历让他对社会底层的不公有了初步认识,也为后来的人生选择埋下种子。 同时,家庭中还有一段特殊的渊源:邻家王氏夫妇生下女婴王四娣,却因养不起打算遗弃,刘家见状将其抱回抚养,并与长辈商定娃娃亲。 这在当时农村是常见习俗,既缓解了经济压力,也维系了邻里关系。1927年,刘忠与王四娣正式成婚,次年生下女儿,夫妇二人共同操持家务,过着简朴的生活。 然而,外部风云渐起,南昌起义的余波传到闽西,红军路过时分发地主财产给穷人的举动,激发了刘忠的觉醒。他先加入当地农会,组织群众活动,逐步投身革命洪流。 1929年,他正式参军,从此与家乡分离,踏上漫长的征程。这段背景反映出个人命运如何被时代大潮裹挟,从普通农民到军旅生涯的转变,源于对公平的追求和对贫困的反抗。 革命时期,刘忠的家庭面临严峻考验。1932年,他作为侦察科长路过家乡,却选择过门不入,仅在门外短暂停留,以避免连累亲人。这体现了军人纪律的严格,也预示了长久的隔绝。 1934年湘江战役后,国民党报纸宣称刘忠已被击毙,消息传回村里,母亲林连秀和王四娣悲痛欲绝。她们请道士招魂,设立牌位,每日祭拜,以寄托哀思。为躲避国民党追捕,林连秀带着媳妇和孙女逃入深山,靠挖野菜和乞讨维持生计。王四娣时年25岁,在婆婆劝说下,招赘邻村一名造纸工人,该男子改姓刘,以延续刘家香火。 1940年,她生下男孩,一家三口合力耕种薄田,勉强度日。这些安排体现了农村妇女在乱世中的韧性和对家族的责任感。同时,刘忠在军中逐步升迁,参与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0年已成为西康军区司令员。 那年,他从警卫员口中得知母亲可能饿死路边,当即中断会议,连夜赶回福建寻亲。遍寻上杭未果后,在街角遇到一名乞丐老妇,他递出馒头,对方抓住手腕自报姓名,原来是母亲林连秀。 她曾因拒绝国民党诱降儿子而遭长期监禁。刘忠将母亲接至成都安置,但老人坚持返乡,称王四娣守家20年,需要帮忙。这段经历突显了家庭纽带的坚固,以及战争对普通人的残酷影响。 1953年4月,刘忠携妻子伍兰英返回才溪乡,旨在正式探亲。这次归来,不仅见到母亲,还意外遇见原配王四娣。 刘忠见到她时大感震惊,因为多年音讯断绝,他以为家庭已彻底变故。王四娣这些年一直操持家务,照顾婆婆和子女,双手布满裂痕,体现了长期劳作的痕迹。刘忠握住她的手,表达感激,称军功章有她一半功劳。 伍兰英上前鞠躬,称呼王四娣为嫂子,认可她在刘家的付出。此时,王四娣的赘婿因畏惧解放军高官而躲进山里,刘忠派人寻回,安抚他继续当家人,并留下生活费,承诺每月汇款。 这安排保全了家庭体面,避免了进一步冲突。整个过程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军人对旧家庭的责任担当,以及女性在传统角色中的坚持。 王四娣未曾离开闽西,继续侍奉婆婆直至老人终老。刘忠的举动,不仅解决了经济难题,还维系了情感联系。这种家庭重组在当时并非孤例,它源于革命分离的特殊背景,体现了时代变迁下的人性光辉。 此后,刘忠定期汇款15元,支持家乡家庭,伍兰英也常寄衣物和药品。王四娣以此改善生活,却始终守着老宅,不离乡土。1991年,刘忠携外孙女重访才溪,看到昔日村庄变化巨大,私人住宅楼增多,当年泥瓦匠学徒已成为建筑老板。 他在烈士陵园指着纪念碑,嘱咐家人将自己一半骨灰葬此,以守护乡亲安康。王四娣已于十年前病逝,至死未离开闽西。刘忠于2002年逝世,遗物中保存母亲乞讨陶碗、王四娣缝制草鞋残片及伍兰英家书。这些物件象征了分离与团圆的交织,体现了个人选择如何融入国家根基。
1993年,92岁的前北大校长周培源晨练回家后,对着妻子说:“我爱你!”妻子回看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