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统一过程中会不会有台湾部队起义?说实话,台湾目前20多万部队,志愿兵16万,其他都是义务兵,义务兵的服役时间是4个月,四个月在大陆新兵基本刚下连队,就结束了,哪来的战斗力,因此台湾的实际可战兵力也就10几万人,这十多万人的部队要起义的概率是0,主战的为主,这些人的命运基本上已经盖棺定论,最后不是被消灭就是被俘虏! (信源:观察者网——台军志愿兵人数进一步降低:编现比3年减少10%) 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统一进程中,台湾军队是否会爆发大规模的起义?这无疑是一个牵动各方神经、盘旋在许多人心头的巨大疑问。 台湾这片岛屿,似乎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在现代战争中的脆弱。台湾海峡最窄处仅约130公里,如今的导弹呼啸而过,用时甚至不到七分钟。这意味着,岛屿西部的密集军营从战事打响的那一刻起,就几乎完全暴露在打击范围之下,根本谈不上任何战略纵深。 当年的金门守军能有起义的可能,因其距厦门仅两公里,那点距离是生存的希望,甚至是游过去都能抵达的彼岸。而今,整个台湾本岛都被这种“近距离”所包围,一旦战火降临,这份“近”不再是希望,反而成了无处可逃的绝境。 更为致命的,是现代科技带来的碾压式优势。今天的战场,早已不是当年吴石将军靠人工传递情报的年代。卫星红外侦察、无人机抵近拍摄,甚至去年金门守军被无人机拍到连头都不敢抬的案例,都充分说明,任何大规模的部队调动或是私下密谋,都将无所遁形。想在这样的眼皮底下悄悄组织起义,简直是痴人说梦。 据称,战时台湾军队的电磁屏蔽能力或许只能支撑短短三十分钟,之后指挥通信系统就可能被彻底瘫痪。一旦失去信息传输与指挥协同,所谓的“反抗”又从何谈起?轻步兵在无人机眼中,也只剩下一个个活生生的靶子。 更深层的囚笼,则源于其内部被政治和官僚主义死死捆绑的指挥链。这支部队,似乎从根本上便迷失了“为谁而战”的意识形态坐标。有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志愿兵内心认为“两岸不会开战”,即便开战也“打不过大陆”。更有一种带着调侃意味的说法,问他们为何而战,答案竟是“为不用加班”。 这种士气与军魂的缺失,从基层蔓延至高层。台军的晋升之路,似乎也被一道名为“政治正确”的门槛牢牢把持,那些公开支持“台独”立场的人更容易得到提拔,而主张两岸和平的,往往被边缘化。由此可见,能爬到中高层的军官,大多已是民进党当局的追随者,指望他们“掉转枪口”,其难度可想而知。 有人或许会拿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起义作对比,可是,那是另一番光景。当年的国民党军派系林立,地方军阀各有盘算,起义能够保存实力,甚至换取新的出路。 而如今的台军,早已蜕变为一支高度依赖外部的“美式雇佣军”:武器靠美国出售,训练听美国指导,甚至作战思想也跟在美国屁股后面。这样的部队,从上到下,既无当年国民党军队内部势力割据的复杂性,也无自下而上凝聚共识、形成行动的土壤。 更令人感到绝望的是,那个曾经被视为“救命稻草”的外部支援,如今看来也已自顾不暇,甚至正悄然失信。美军第七舰队,如果真要介入,恐怕早就将航母开进基隆港了,而不是整天只顾着卖些淘汰的“刺针”导弹。这种所谓的军售,与其说是支援,不如说是商业利益与地缘政治消耗的产物。 而日本,去年修订《安保文件》时,更是悄悄地将“协防台湾”条款降级成了“关注事态”。这种精明的资本家算盘,无疑表明在真正冲突面前,他们会首先规避风险。国际上那些成功的阵前倒戈案例,例如1989年罗马尼亚军队倒戈导致齐奥塞斯库政权崩溃,或者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夺权,无一例外都有强大外部势力的直接介入或威慑。这恰恰是现在的台湾所完全不具备的条件,反而成了他们无法行动的又一层“孤岛囚笼”。 最终,所有这些束缚都汇聚成了最深层次的囚笼——士兵内心和士气上的溃败。所谓的16万志愿兵,不少人是为了每月约6万新台币(约2000美元)的薪水才选择留下,这比普通上班族略高,却也让他们更像“拿工资混日子”的职业军人,而非怀揣理想信念的战士。 至于那些服役仅四个月的义务兵,他们的训练时间,在大陆新兵可能刚下连队就结束了。有媒体甚至曝光,某次实弹射击考核中,三发子弹全脱靶的义务兵竟然占了三成,这种水平,如何能有战斗力?演习中的乌龙事故更是层出不穷:汉光演习中导弹车驾驶员撞断发射架、“云豹”装甲车刹车失灵撞护栏、海军水兵把柴油当汽油加进发电机导致军舰停电三天……这样的部队,别说打仗,能保证不出安全事故就已不错了。 当民进党当局仍在鼓吹“抗中保台”时,基层士兵们内心却明镜似的,不少人私下里表示:“真到那时候,要么投降,要么跑路,谁会傻到去送死?”这种“心知肚明”的态度,与其说是主战,不如说是混日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脱身机会罢了。 这么看来,台湾军队在未来统一进程中发动“起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台湾统一过程中会不会有台湾部队起义?说实话,台湾目前20多万部队,志愿兵16万,
经略简料
2025-08-13 11:20: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