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大家还记得当年的网红校长,外号“大炮”的郑强吗?他曾在衡水中学,当着三千多名校长,火药味十足:你们学校墙上挂的,都是明星,富豪,记得程开甲,黄旭华吗?你们教育出的孩子,将来爱谁?他骂教育功利,骂崇洋媚外。现在怎么样了呢? (信源:澎湃新闻——专访“网红教授”郑强:只是行政职务退休,未来会多做文化普及工作) 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画面里,曾经那个走路带风、言辞犀利的“最狂校长”郑强,独自一人坐在婚宴的角落。他身形局促,眼神里没了往日的锋芒,只剩下一股藏不住的疲惫。 很多人都在问,这还是那个敢在三千名校长面前痛陈教育时弊,敢把上海地标说成“水泥柱子”的郑强吗? 要看懂他的疲惫,或许得先理解他的愤怒从何而来。 故事得从衡水中学那场演讲说起。当时,台下坐着三千多位全国各地的中学校长,都是教育界的精英。郑强走上台,劈头就问:“在场的各位,谁知道全国唯一一位集满了六个国家最高荣誉功勋的人物是谁?” 偌大的会场,瞬间鸦雀无声。三千精英,面面相觑,竟没一个答得上来。 这片沉默彻底激怒了郑强,他几乎是吼出来的:“你们只记得那些发财的富豪,把他们的照片像英雄一样挂在墙上,可真正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的人,你们却不知道是谁!这是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那个被集体遗忘的名字,叫程开甲。这位浙大毕业的院士,是中国迄今唯一一位集齐了六个最高荣誉功勋的人。当年他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回国,在戈壁荒漠里为国家核事业奉献了一生。 郑强这一问,问的远不止一个名字,它戳破了一个时代的尴尬:当流量和财富成了成功的唯一标尺,那些真正为国家托底的脊梁,是不是正在被我们悄悄遗忘?而当传道授业的校长们都对此一无所知时,他们身后的千万学子,又会被带向何方? 对英雄的遗忘,还只是个开始。在郑强看来,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对“强大”与“价值”的理解出了偏差。 他曾抛出一个极具争议的论断:“民富不等于国强。如果真和美国打起来,跑得最快的,当叛徒的,就是那帮开大奔的,信不信由你!”这话听着极端,却也扎中了一些人的痛处。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富裕之后,一边享受着国内的红利,一边想方设法更换国籍,甚至反过来嘲讽自己的祖国。物质上的富足,并没能换来精神上的归属。这种现象背后,是家庭、社会乃至历史教育的普遍缺失。 进一步看,这种价值偏差也扭曲了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他也曾批判航空公司的招聘标准,他质疑的,是社会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那种重外表、轻实质的浮躁风气。一个服务岗位,何至于内卷到如此地步? 价值观出了问题,文化自信和教育方向自然会跑偏。这恰恰是郑强最忧虑的领域。 他在复旦大学演讲时称东方明珠塔是“一堆水泥”,引发台下骚动,一位历史系女生反驳。郑强反问其代表上海见证了什么历史、承载何种文化内涵,女生答不上来。 接着他话锋一转,痛斥当下城市肆意拆除有记忆的古建筑,盲目崇拜复制无根基的西洋建筑。他批评的并非东方明珠塔,而是我们正在失去的文化根脉。 文化失了根,教育也容易迷了路。他毫不留情地炮轰一些国内顶尖高校,竟然以培养出的学生留在国外、成为他国院士为荣,直言这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他甚至告诉台下的学生,没考上清华北大没什么了不起,因为那里的一些高材生,最终成了帮助西方国家遏制祖国发展的“高级打工仔”。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自己的国家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建设者。 人们给郑强贴上“网红”、“愤青”的标签,可他的言论并非哗众取宠。他更像一剂猛药,虽然苦口,却直指时代飞速发展下滋生出的种种病灶。他的愤怒不是为了摧毁什么,而是想叫醒那些装睡的人。 当周围一片喧嚣时,那个敢说真话的人,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他剖开的这些社会症候,个个都切中要害。面对这样一位用愤怒敲打时代的“良医”,我们是选择漠视,还是该从这份刺痛中,汲取一点反思的力量呢?
“天塌了!”复读市场的天快塌了!安徽毛坦厂中学,就是那个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
【3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