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加拿大数学家门德尔逊受邀来中国举办讲座,可谁知他却不解的问道:“中国不是有个叫陆家羲的吗?他在国际组合数学领域里可是近20年里难得的人才!” 陆家羲,1935年6月10日出生在上海虹口区一个穷苦人家。父亲陆宝祥靠街头卖酱油和味精养家,母亲李月仙操持家务,家里四个孩子只活下来他一个。1948年,父亲病逝,13岁的陆家羲被迫辍学,去汽车五金行当学徒,双手因搬重物磨出厚厚的老茧。可他从没放弃学习,晚上借着煤油灯自学高中课本。1951年,他考进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的统计训练班,毕业后在哈尔滨电机厂当统计员,业余时间自学数学、物理,还学会了俄语。这份韧劲儿,成了他日后挑战数学难题的底气。 1957年,陆家羲在旧书摊淘到一本《数学方法趣引》,被里面的“寇克曼女生问题”吸引。这是个困扰数学界上百年的组合难题:15个女生,每3人一组,每天分组排队,要求7天内每两人只同组一次。他着了迷,决心试试看。后来,他考进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大学几年都在宿舍楼道借灯光演算。1961年毕业前,他终于解开了这个难题,写下论文《寇克曼系列与斯坦纳系列的构造方法》。他满怀希望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学通报》和《数学学报》,结果却让人心寒:要么嫌篇幅长,要么觉得题目偏门,全被退回。那一刻,他的心估计凉了半截。 大学毕业后,陆家羲被分配到包头钢铁学院当讲师,可没几年学院停办,他又被调到包头第九中学教物理。生活虽然艰难,他却没丢下数学。1971年,他听说意大利数学家查德哈里和威尔逊宣布解决了“寇克曼系列”,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没气馁,转头挑战更复杂的“斯坦纳系列”问题。为了研究,他没日没夜地算,因神经性牙痛把满口牙拔光,脸都凹了下去。1980年,他终于破解了这个难题,又写好论文寄给国内期刊,结果还是石沉大海。没办法,他把论文寄到国外的《组合论杂志》,1981年一发表,立马震动了国际数学圈。门德尔逊称他的工作是“组合设计领域的里程碑”,这评价可不低。 陆家羲的论文在国外火了,可在国内,他还是那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物理老师。1983年,门德尔逊来中国讲座时抛出那个疑问,中国数学界才猛然发现自家有个宝。陆家羲受邀参加武汉的中国数学会年会,第一次以中学教师身份站上学术舞台,讲自己的研究,台下掌声不断。可惜,天妒英才,会后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48岁。他的离世,像一记重锤,敲醒了很多人。 陆家羲去世后,他的成果才慢慢被看见。1984年,《数学学报》刊登了他的论文;1987年,他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可这些荣誉对他来说,已经晚了。他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为什么一个天才,在国内投稿那么多次都没人理?教育家丘成桐曾批评,中国教育太重成绩,轻视创造性思维,才让陆家羲这样的人被埋没。科研环境也一样,论文发不出去,成果没人看,多少人才就这么被耗没了。 陆家羲的经历,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那个年代科研生态的缩影。他自学成才,靠一股倔劲儿啃下世界级难题,却在国内连个发表的机会都捞不着。国外同行惊叹他的天赋,国内却连他的名字都没几个人知道。门德尔逊的疑问,其实问出了一个大问题:中国怎么就没早点发现这个天才?他的早逝,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哀,也是对教育和科研体系的警醒。
1983年,加拿大数学家门德尔逊受邀来中国举办讲座,可谁知他却不解的问道:“中国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8-16 00:09:59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