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的工程领导悄悄找到石匠王栓柱,开出10元一天的“天价”工钱,让他凿掉峭壁上的两个“错字”。 王栓柱心里直犯嘀咕:啥错字这么值钱?怕不是有啥见不得光的勾当!可想到家里快揭不开锅,他咬牙接下了这桩蹊跷活儿。 跟着来人走到褒河边的峭壁下,王栓柱一抬头,只见“衮雪”两个大字刻在石壁上,笔力雄浑,气势逼人。 他虽然识字不多,可常年凿石刻碑练出的眼力告诉他——这字绝非凡品!“领导,这哪像错字啊?”他忍不住嘟囔,对方却板着脸催他干活:“让你凿就凿,少打听!” 悬在峭壁上的三天三夜,王栓柱每一锤都小心翼翼。 他按雇主的要求,把刻字的石板完整凿下,连道裂缝都没留下,交差时,他捏着厚厚一沓工钱,壮着胆子又问:“这俩字到底啥来头?”对方却一把抢过石板,甩下一句“错别字留着丢人吗?”便匆匆消失。 十年后,谜底在博物馆炸开了锅。 王栓柱带孙子参观汉中博物馆,突然浑身一颤,死死盯住玻璃展柜——里头躺着的,正是他当年亲手凿下的“衮雪”石板!周围游客挤得水泄不通,导游的解说让他头皮发麻:“这可是曹操留世的唯一真迹!三国时他在褒河见激流撞石、浪花如雪,挥笔写下‘衮雪’。 随从问‘衮’字咋没三点水?曹操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 王栓柱的眼泪“唰”地下来了。 他这才明白,当年哪是凿错字?分明是文物部门演的“调虎离山计”!原来,石门水库蓄水后会淹没石刻,为抢救国宝,专家们假装雇人“除错”,实为秘密转移。而“衮雪”二字暗藏的文化密码,更让王栓柱震撼不已—— 曹操的“文字游戏”,藏着大智慧! “错字”不输真功夫:汉魏时压根没“滚”字,“衮”通“滚”是通用写法。杜甫名句“不尽长江衮衮来”就是铁证。曹操借河水补足“衮”字缺水,既显急智,更透出枭雄的豪迈之气。 一字见江山:“衮”字笔锋如浪花飞溅,三钩上扬似激流奔腾;“雪”字却温润如絮,刚柔并济间,仿佛把褒河怒涛“封印”进石板。清代学者罗秀书狂赞:“见字如见曹操本人,活脱脱一头雄狮!” 命途多舛的国宝:这石刻历经1800年风霜,1967年修水库时几近灭顶。幸亏博物馆连夜抢救,连带“玉盆”“石门颂”等瑰宝一起迁入展厅,这才躲过水淹。 当年工程队“凿字保密”,实为乱世中文物保护的无奈之举。 如今,“衮雪”稳坐汉中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位子。 曾有学者质疑非曹操真迹,因字体带楷书痕迹,而汉末楷书未兴。 可谁在乎呢?老百姓挤破头就为看个“爽”——笑曹操的机灵,叹石匠的阴差阳错,更庆幸乱浪没能吞没这“一字千金”的传奇。 王栓柱常蹲在展柜前对孙子念叨:“瞧见没?当年爷爷的手艺救下了它!”当初的10元工钱早花光了,可这份误打误撞的守护,却成了他一生最傲的勋章。 人民网《“衮雪”——曹操玩文字游戏?》 百度百科《衮雪》 汉中市博物馆官网资料
1974年,广东潮州的一处供销社里,华侨张永贵掏出攒了许久的192元,要买下一整
【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