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李井泉出生于江西临川。1927年,年仅18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投身南昌起义的洪流,从此踏上革命道路。起义失败后,他在东江地区坚持游击战,于1930年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进步青年到革命战士的蜕变。 长征时期,李井泉历任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中央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等职,在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中锤炼出坚韧的意志与务实的作风。红二方面军时期,他担任第四师政委,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和作战指挥贡献力量,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独当一面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井泉迎来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1938年,他率领八路军120师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肩负起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在广袤的草原与山地间,他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指挥了夜袭陶林、智取乌兰花等经典战役,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为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因在大青山抗日斗争中的卓越贡献,他被姚喆将军赞誉为“大青山第一功臣”,成为敌后抗战中智勇双全的指挥员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李井泉赴四川主持工作,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中最具争议的篇章。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52年,他主持重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这项惠及川西平原的千年工程在他的推动下焕发新生,毛泽东视察时曾赞誉其“为四川人民立了一大功”,至今仍在滋养着天府之国的沃土。 然而,19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李井泉的决策陷入历史争议。为支援全国,四川在他主持下外调粮食达147亿斤,为缓解其他地区的饥荒压力作出了牺牲。但高征购政策也导致省内口粮短缺,加之期间推行的“万斤亩”运动、放干冬水田种小麦等举措被指脱离实际,加剧了粮食减产,最终引发人口非正常减少的悲剧,成为四川民间难以释怀的记忆。值得注意的是,1961年他响应毛泽东号召,深入南充、内江等地调研粮食问题,推动政策调整,展现出面对问题时的务实态度。 “文革”初期,因抵制极左路线,李井泉遭到冲击,1967年被撤销职务。在动荡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气节,未因压力而改变立场。晚年的他拒绝撰写回忆录,坚持“不推责、不辩解”的原则,将功过留待历史评说。据部分史料记载,其子曾提及他晚年的沉默是“为顾全大局”,这份隐忍背后,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复杂现实的无奈。 作为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被官方评价为“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而在民间记忆中,对他的评价呈现两极:有人铭记他在水利建设和战时担当的功绩,也有人因饥荒时期的伤痛难以释怀。这种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恰是那个特殊年代许多干部命运的缩影——他们在时代洪流中既创造了成就,也留下了遗憾,最终成为历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鲜活个案。 1989年,李井泉走完了80年的人生历程。他的一生,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波澜壮阔与复杂曲折。无论功过如何评说,他在历史关键节点的选择与坚守,都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镜鉴。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