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这是天安门原来的样子,事实证明,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远见的人,可惜,在郭

韫晓生 2025-08-18 15:19:47

[中国赞]这是天安门原来的样子,事实证明,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远见的人,可惜,在郭沫若的一再建议下,最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拆除了大部分城门......   (信源:凤凰网——梁思成心碎倾城:拆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   1949年的北京,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这座千年古都,到底是该被完整封存,做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还是该砸烂一个旧世界,建成一个全新的工业化首都?几乎同一时间,两份截然不同的蓝图被呈了上来,一场关乎城市灵魂的博弈,就此开始。   一边,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他们拿出的《梁陈方案》,不是纸上谈兵的心血来潮,背后是两人十几年的苦功。从美国学成归来,他们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建筑学系,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跑了十五个省、两百多个县,一笔一画测绘了两千多处古建筑。   山西五台山上那座佛光寺唐代大殿,就是梁思成找到的,一举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已无唐代木构”的断言。正是这份跑遍山河的家底,让他对北京的规划有了底气。   《梁陈方案》的核心思路,今天看来都相当超前:把新的国家行政中心,建在古城西郊,让老北京城完完整整地保留下来。在他看来,城墙非但不是障碍,反而是宝藏。   他设想把城墙顶部改造成环城公园,墙上种满花草,墙下护城河碧波荡漾。整座古城将变成一个巨大的文化区,所能带来的长远价值,远不是几家工厂能比的。   然而,在那个急于告别“落后”、拥抱新生的年代,另一种声音显然更具号召力。新中国需要的是工业化,是生产力。毛主席就曾有过一个著名的愿望:希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的是一片烟囱。这种对工业的渴望,很快就成了时代的主流。   古老的城墙、牌楼,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必须破除的“封建枷锁”,而苏联的专家也说要将建筑拆除,这无疑是让这种思想达到了高潮。   这股思潮最坚定的支持者是当时身居要职的郭沫若,他明确提出拆除的三个理由:一是城墙如框,束缚城市交通;二是建筑年久失修,维护成本高,新中国百废待兴,无力承担;三是拆掉城墙象征与旧时代决裂。   这种选择难以简单用“无知”概括,对渴望国家迅速富强的郭沫若等知识分子而言,这是“发展优先”的时代逻辑。   当两种方案摆上台面,碰撞在所难免,结局却是一场悲剧。而当时的决定定下后,林徽因即使是拖着病体也要理论,而后还说:“你们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到时候就算花钱重修,也只是些假古董!”   可谁也拦不住推土机。当一座座牌楼和城墙在眼前轰然倒塌,一向温文尔雅的梁思成也崩溃了,他含着泪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从1954年定安门消失,到1969年内城墙基本被夷为平地,北京的城墙时代就此终结。   在那场漫长的拉锯战里,梁思成唯一的胜利,是拼尽全力保下了北海的团城。在那片巨大的废墟上,这成了一个孤零零的光点。   时间走得不快不慢,最终给出了它的答案。几十年过去,当中国不再为温饱发愁,开始回望历史与文化时,人们才发现,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预言,竟句句应验。   2004年,北京斥巨资在原址重建了永定门。可惜,正如林徽因所说,一座崭新锃亮的“假古董”拔地而起,它有形,却早已无神。那份历史的沧桑,随着当年的尘土,一同被埋葬了。   为了纪念梁思成的贡献,2000年,中国设立了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这大概是后人能给出的最高敬意,也是一份迟到了半个世纪的道歉信。   回过头看,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对错去评判郭沫若们,他们的热情源于对国家富强的渴望,只是被时代局限了认知。这是一整个时代的悲剧。   往事无法重来,但它留下的教训却足够深刻。当发展的车轮再次与历史遗迹狭路相逢时,我们又该如何抉择,才能不让后人为我们今天的决定,发出和我们今天一样的叹息呢?

0 阅读:641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80

用户15xxx80

6
2025-08-18 15:49

无所谓,文物要给发展让路,再好的文物守不住都会毁于战火。要发展,要强大,文物和历史才有意义。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