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4岁军统特务头子毛森,临终前,抓住儿子的手,说:“我只有一个憋了4

万物知识局 2025-08-20 09:56:19

1992年,84岁军统特务头子毛森,临终前,抓住儿子的手,说:“我只有一个憋了40年的愿望,想回家乡看一眼!”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上海解放前 地下党员和国民党投诚者曾遭枪决(图);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毛森)

1992年春天,纽约郊区的公寓里,一位八旬老人望着窗外的春色出神。

这位名叫毛森的老人祖籍浙江江山,在美国已生活二十四年。

每逢春日,他总会想起江南水乡的烟雨。

儿子推门进来告诉他,回国探亲的申请批下来了,五月就能启程。

老人颤抖着摘下眼镜,泪水夺眶而出。

这个看似普通的老人,前半生却是军统赫赫有名的特务头子。

毛森1908年出生在浙江江山县农家,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虽然家境贫寒,父亲还是咬牙送他去私塾读书。

十五岁那年洪水冲垮农田,他被迫辍学。

两年后,家里凑钱让他进长台嵩高小读书。

这个晚入学的少年展现出过人天赋,可家里实在供不起,只读了两年又辍学了。

当时升学制度严格,必须高小毕业才能考师范。

毛森想出个法子,他借用同乡毛善森的毕业证参加考试。

这个在今天看来拙劣的骗局,在文盲率高的民国时期竟顺利过关。

1925年,他考入衢州第八师范学校,五年后成为江山县小学教师。

但教书匠的生活困不住年轻人的野心。

1932年,毛森考入浙江省警官学校。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开学后不久这件事便暴露。

军统特派员毛人凤翻阅新生名册时,发现本家兄弟"毛善森"的名字。

见面才知是冒名顶替的毛森。

这个年轻人面对质问时的镇定自若,反而让毛人凤刮目相看。

他不仅压下冒名事件,还当场将毛森招入军统。

从此"毛善森"正式改名毛森,少了的那个"善"字,仿佛预示着他未来的道路。

1933年"福建事变"成为毛森的成名战。

当时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在福建另立政府,毛森奉命潜入各部策反。

他成功说服张殿基部按兵不动,导致事变失败。

历史学者指出,此举客观上延缓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战爆发后,毛森被任命为军统杭州站站长。

在日占区,他策划多起锄奸行动,最传奇的是在狱中指挥暗杀了汪伪汉奸余阶。

1939年和1942年他两次被捕,面对酷刑始终坚称自己是普通商人。

1946年破获"面粉大王"荣德生绑架案,更让他名噪一时。

这个时期的毛森,确实称得上抗日锄奸英雄。

但历史总有两面。

1949年上海战役前夕,毛森接到毛人凤密电,下令处决关押的四百多名革命志士。

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主角原型李白就死在他手上。

屠杀手段极其残忍,有枪决、绞刑,还有装麻袋沉江、活埋等酷刑。

上海解放后他逃往厦门,继续捕杀进步人士。

据厦门党史记载,解放前夕被毛森杀害者达百余人。

败退台湾后,毛森卷入政治漩涡。

1950年蒋经国接管情报系统,与保密局长毛人凤展开权力斗争。

毛人凤败北病逝后,作为亲信的毛森被迫携家逃往香港,后辗转美国。

在异国他乡的二十四年里,他始终惦念故土。

1992年自知时日无多,他向中国政府提出回乡申请。

出乎意料的是,申请很快获批。

那年五月,毛森坐着轮椅回到杭州。

站在断桥残雪的石碑前,他反复摩挲"还我河山"的刻字,老泪纵横。

看着西湖边拔地而起的高楼,他喃喃自语:"共产党了不起。"

更让他触动的是家乡小学。

得知当年冒名读书的往事,校长却笑着递给他新校徽:"您捐的图书室,孩子们天天去呢。"

原来离美前,他悄悄把积蓄捐给了故乡学校。

省亲结束四个月后,毛森在纽约病逝。

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最终以助学的方式完成了对故乡的赎罪。

纵观其一生,恰似那个时代的缩影。

有人为理想坚守,有人在洪流中迷失,更多人则在善恶交织中艰难前行。

毛森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从非简单的黑白分明,每个生命都是复杂多面的存在。

0 阅读:31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