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马思聪叛逃美国,谁料很多年以后,晚年的马思聪对

万物知识局 2025-08-20 09:57:34

1967年,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马思聪叛逃美国,谁料很多年以后,晚年的马思聪对自己的举动做出了辩解,认为他当初并非是叛逃,而是另有隐情。

主要信源:(民主与法治网——马思聪“叛国投敌”始末;海口网——马思聪:“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

马思聪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出生在广东海丰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参与过民主革命的政府官员。

家里兄弟姐妹多,马思聪排行老五。

他从小喜欢音乐,是个文艺少年。

十二岁那年,跟着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大哥去巴黎学琴,每天练琴七个小时,吃饭都是哥哥从学校带回来。

在法国,他考进了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成了那儿第一个中国学生。

学成回国后,马思聪参与创办了广州音乐学院,自己当院长。

在那儿,他认识了学钢琴的学生王慕理。

王慕理比他大两岁,起初有点犹豫,但马思聪不在乎年龄差距。

1932年,二十岁的马思聪和二十二岁的王慕理结了婚。

婚后两人琴瑟和鸣,马思聪拉小提琴,王慕理弹钢琴伴奏,成了音乐圈里令人羡慕的一对。

1937年,马思聪创作了《内蒙组曲》,其中那首《思乡曲》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

但好景不长,1939年他父亲在上海遇害,同一年大女儿马碧雪在香港出生。

1940年,马思聪去了重庆,组建交响乐团用音乐宣传抗战。

在那儿,他结识了进步人士,还见过周恩来。

1944年二女儿马瑞雪出生,1946年儿子马如龙在台北出生。

那几年虽然战乱不断,但也是马思聪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写出了《祖国大合唱》和《春天大合唱》等作品。

1948年,美国大使司徒雷登邀请他去美国发展,承诺优厚条件。

马思聪拒绝了,他说自己英语不好,其实是一心想着为祖国音乐事业出力。

新中国成立时,他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开国大典。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他成了首任院长,全家搬到天津,后来又迁到北京。

他在院长任上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像盛中国、刘诗昆、傅聪都是他的学生。

儿子马如龙从小跟着父亲学琴,1962年父子俩在广州同台演出,轰动一时。

但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马思聪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首当其冲被批斗。

他被关进牛棚,挨打受辱,脖子上挂着木牌游街。

妻子王慕理吓得心脏病发作,带着儿女逃到南京、上海、广州,到处躲藏。

最后实在走投无路,女儿马瑞雪说服父亲一起偷渡去香港。

1967年1月,一家人交五万港币坐船偷渡到香港,躲在山洞里。

后来联系上美国领事馆,1月19日飞往美国。

这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国内成立了专案组调查,马思聪被定为“叛国投敌”,亲戚朋友受牵连,有人被抓,有人被迫害致死。

美国,马思聪开记者会解释,说自己永远爱祖国,出走只是为了能安心创作。

在美国,马思聪靠开音乐会和创作维持生计,拒绝了美国官方资助。

他经常演奏《思乡曲》,每次拉琴都会掉眼泪。

1985年,国内给他平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邀请他回国。

马思聪满心欢喜准备回国,却因健康问题迟迟未能成行。

1987年5月,他在美国做心脏手术失败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至死没能再踏上故土。

马思聪的骨灰一直存放在美国。

2004年,音乐杂志的编辑于庆新在美国了解到家属希望落叶归根的心愿,回国后多方奔走。

2007年12月,在广州市政府出资帮助下,马思聪的骨灰终于回到广州,安葬在麓湖公园。

此时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已去世,只剩儿子马如龙。

马如龙在美国照顾父母多年,终身未婚。

回国后政府给他分了房子,安排他在艺术馆工作。

2011年12月,马如龙在广州因肺癌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他的骨灰和父母一起安放在麓湖公园马思聪雕塑下,这一家人终于在故土团聚。

0 阅读:191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