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这个落水狗,不能心存妇人之仁。   路透社报道称,印度媒体声称“中国解除对

世界今若在 2025-08-21 15:26:51

对印度这个落水狗,不能心存妇人之仁。   路透社报道称,印度媒体声称“中国解除对印度的稀土出口限制”。   路透社8月19日报道称,中国正式解除对印度稀土矿物、磁铁、化肥和隧道掘进机的出口限制。   消息一出,印度媒体一片欢腾,仿佛赢得了什么外交胜利。然而,这场“解禁”背后的故事,可不是印度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中方的决定,是在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新德里、与印度外长苏杰生以及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举行第24轮边界会谈之后宣布的。   王毅还拜会了莫迪,为其随后出席在中国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铺路。   从表面上看,双方气氛不错,但这次“松口”,是中方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还是一次有条件、有底线的战略调整,值得仔细掂量。   2025年4月,中国开始对部分中重型稀土和相关磁铁产品实施出口管制,11月又将隧道掘进机等列入《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要求对含稀土永磁材料的设备出口进行审批。   印度恰恰在这几类商品上,对中国依赖极高。虽然它号称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国,但缺技术、缺设备、缺人才,只能靠进口磁铁和高性能材料维持产业运转。   这下可好,电动汽车产能下滑,电子元件出货延期,就连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项目也卡壳了。   3台购自德国、却由中国广州制造的盾构机被卡在港口,谁也动不了。议会里议员们吵成一团,企业怨声载道。印度政府才发现,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要说中方限制出口是没理由的,那可冤枉了。有印度企业虚报用途,谎称稀土是用于电动车,结果转手卖给美国军工企业。   也有合同尾款拖了大半年还不结清,却一边催货一边喊冤;更有莫迪在金砖峰会上话里带刺,暗指中国搞“地缘胁迫”——这些账,中方可都记着呢。   中国的优势不仅在资源,更在产业链的完整性。从矿石提炼、材料加工到磁体成型,中国几乎掌控了全球高端稀土产业的命脉。   盾构机也一样,市面上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别看德国、日本有品牌,关键部件照样得靠中国产。   印度当然不甘心一直被卡脖子。它搞了个3亿美元的补贴计划,想扶持本国磁铁产业;又满世界签协议,找澳大利亚、阿根廷、赞比亚谈合作,还成立合资公司KABIL去海外找矿。   问题是,设备建起来要时间,技术积累得靠经验,全球能产高性能磁铁的国家,掰着手指都数得过来。印度这套“绕开中国”的打法,短期内根本落不了地。   既然绕不开,那就只好谈。但这次谈,不是中方让了步,而是印度先低了头。中方也不是无条件大开绿灯,而是基于战略现实,做出的调整。   当前中印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美国的单边主义。从加征关税到技术封锁,华盛顿的算盘谁都听得见。   中印之间的关系,如果因为稀土这点事硬碰硬,最后便宜的只会是美国。   所以,中方这次“解禁”,更像是一次外交操作,为莫迪访华营造气氛,也顺带试探一下印度的底线。   但解禁不代表信任,更不代表遗忘。印度曾经把中国稀土转手卖给美国军火商的事,不可能一笔勾销。盾构机有没有可能被用在边境隧道建设?谁也说不准。   还有商业层面的风险,尾款拖欠、合同执行难、市场环境不透明……这些问题一天不解决,中国企业就一天不能放松警惕。   技术方面也要防着点,别被以“市场换技术”的套路套住,把核心机密拱手送人。   所以说,对印度,不能太心软。合作可以谈,但条件得加清楚:民用用途要写明白,最终用户要提供证明,付款得先打预付款,核心技术不准外泄。   中印之间的竞争态势不会因为一纸解禁就发生根本变化,莫迪再怎么亲中,到头来还是把中国当成最大的对手。   这次的出口恢复,是中方对形势的冷静判断,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做出的策略性调整。不是让步,不是投降,更不是给面子。   是中国有底气、有筹码、有余地,才可以在关键时刻做出灵活选择。真正让印度坐下来谈判的,不是外交辞令,而是被掐住的产业命脉。

0 阅读:133

评论列表

一串数字

一串数字

5
2025-08-21 15:43

阿三狗改不了吃屎,啃完骨头背后捅刀

厉害了

厉害了

2
2025-08-21 16:30

我就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去藏南旅游

猜你喜欢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