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敢在钓鱼岛启用大型无人机?说白了,这不是怕不怕的问题,而是日本吃准了中国不会真动手,历史上,日本就习惯瞅准机会咬中国一口,吃饱了歇一阵、伤好了再来下一轮 —— 在他们眼里,这就像虎狼对牛羊的游戏规则。 那架涂着海上保安厅标识的 “海上卫士” 无人机,正盘旋在钓鱼岛东北海域的云层里。机腹下的合成孔径雷达嗡嗡作响,即使暴雨天也能穿透云雾,把岛礁的每一道岩缝都扫进数据库。 地面控制站里,操作员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坐标,耳机里传来与那霸基地的实时通话:“中方海警船已抵近至 12 海里,保持高度 3000 米,不要越线。” 这种重达 4.5 吨的大型无人机,续航时间长达 24 小时,比日本之前用的侦察机要多飞 18 个小时。机上搭载的光电侦察设备,能识别 8 公里外海警船的编号。 更关键的是,它传回的数据会实时接入美日 “情报共享机制”,冲绳美军基地的屏幕上,能同步看到钓鱼岛周边的舰船动向。 这架无人机去年刚从美国引进时,日本媒体就吹嘘它 “能 24 小时掌控钓鱼岛全域”,如今真派上用场,像是把多年前偷偷建在岛上的灯塔,换成了会飞的监视哨。 1978 年,日本渔民在钓鱼岛礁石上钉的那块 “日本领有” 标牌,早被海浪冲成了碎片。但那年他们偷偷绘制的 “钓鱼岛海域专属经济区图”,现在还存放在外务省的保险柜里。 图上用红线标出的海域,比国际法规定的范围多划了 1200 平方公里。 就像现在这架无人机的飞行航线,看似在 “日本主张线” 内,实际每次巡逻都会往中国领空方向多探 3 海里,一点点试探着红线的弹性。 2012 年 “购岛” 闹剧时,日本政府花 20.5 亿日元从所谓 “岛主” 手里买下钓鱼岛,自以为能把窃来的东西洗白。 没想到中国海警船第二天就开进了 12 海里,常态化巡航打破了日本单方面控制的幻想。 现在派无人机来,不过是换了种方式:不再敢派公务船硬闯,就用这种 “非军事存在” 制造既成事实,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在钓鱼岛周边布设的浮标,想用技术手段悄悄圈地。 无人机控制站的墙上,贴着一张标满红点的地图。 每个红点都是近半年来中国海警船出现的位置,最近的一个离岛只有 5.8 海里。 操作员每隔一小时就会收到一份 “规避手册”,上面写着:“遇中方战机拦截,立即转向琉球方向,保持无线电静默。” 这种精心设计的 “打擦边球” 策略,和他们在半导体出口管制上的做法如出一辙 —— 既想制造压力,又怕触发全面对抗。 东京的政客们正盯着无人机传回的影像开会。自民党安全保障调查会会长对着屏幕说:“要让国民看到我们在‘守护领土’。” 这话背后,是想在即将到来的议会选举中拉抬支持率。 他们更清楚,只要不把事情闹到中美直接对峙的地步,美国就会默许这种小动作,甚至可能在 F-35 战机销售、半导体技术转让上给点甜头。 就像去年美国在 “芯片四方联盟” 里对日本网开一面,换来的正是日本在钓鱼岛方向的 “积极作为”。 但无人机的燃油表不会说谎。每次执行任务,它都要在距离钓鱼岛 10 海里处掉头,因为再往前就会进入中国战机的拦截范围。 上个月第三次巡逻时,中国歼 - 10 战机的拦截距离已缩短到 12 海里,飞行员通过国际频道喊话的声音,连地面控制站都能听到。 那架无人机紧急爬升时,机翼差点碰到云层里的气流涡旋,吓得操作员手心全是汗。 日本防卫省的推演报告里藏着隐忧:如果无人机被击落,或者中国在钓鱼岛部署雷达,该如何应对? 他们算来算去,发现最好的办法还是维持现状 , 既不能让国内右翼觉得 “软弱”,又不能真惹恼中国。 这种骑墙心态,像极了 1972 年美国把冲绳 “交还” 日本时,他们明知钓鱼岛主权不在其中,却还是厚着脸皮接下那份烫手山芋。 云层里的无人机还在盘旋,镜头扫过钓鱼岛西侧的海面上,中国海警船的编号清晰可见。 机上的电池还能飞 10 小时,但控制站已经传来返航指令 , 再过半小时,中国海监的无人机就要来 “碰面” 了。 这种心照不宣的周旋,或许会持续下去,但岛礁上的每一块岩石都记得:从明朝的《顺风相送》到如今的海警巡航,这里从来都是中国的土地。 信源:日媒称日本部署大型无人机紧盯钓鱼岛,军事专家:日方非法活动方式进一步增加——中国青年网·新闻频道
新加坡真的是这样的吗
【144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