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公司正在偷偷联系中国的制造

物规硬核 2025-08-22 14:23:59

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公司正在偷偷联系中国的制造企业,想通过“绕路走”的方式获取我们的技术,具体怎么操作呢?比如通过新加坡或者其他第三国成立合资公司,用技术授权或者顾问服务的形式,把中国的制造业技术间接引进印度。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印度既想要中国的技术,又碍于面子不想直接来买,于是就想出了这么个“曲线救国”的办法。   其实印度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就像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磨人精”,想想小米在印度的经历就知道了:曾经卖手机卖到第一,结果突然就被罚了一大笔钱,还被冻结了资产,vivo、OPPO也都吃过类似的亏,印度市场就像是个善变的情人,今天对你笑脸相迎,明天可能就翻脸不认人。   中国企业之所以紧盯印度市场,根本原因在于其14亿人口红利和快速膨胀的中产阶级消费潜力,这块巨大蛋糕谁都难以抗拒,莫迪政府力推"印度制造"战略,客观上需要引进中国的成熟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 表面上看,当前印度企业采取的合作模式似乎实现了双赢——他们获得技术转移,我们获取利润回报,但实际情况远比表象复杂。   技术转让后很难有效管控,印度知识产权保护历来薄弱,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风险,当地政策变动频繁,今天友好的商业环境可能明天就变卦,随时可能导致投资血本无归。   所谓通过第三国中转的规避方案,实质上只是把直接风险转化为间接风险,明面上的政策风险转为了更难防范的隐性风险。   所以,中国企业在考虑这种合作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三句话:技术要慢慢给,合同要仔细签,后路要提前留,别一下子把看家本领都交出去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要我说,跟印度做生意,就得像谈恋爱一样:既要保持热情,又要保持清醒。   第一,技术是我们的老本,不能轻易贱卖,可以通过技术入股、分期授权等方式合作,既能赚钱又能掌握主动权,千万别一次性买断,那跟卖儿卖女没什么区别。   第二,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印度市场虽然大,但东南亚、中东、拉美这些地方同样有机会,而且风险可能还小一些,何必在印度这一棵树上吊死呢?   第三,要学会用印度人的思维和印度人打交道,他们擅长谈判、喜欢砍价,那我们就要更擅长、更喜欢,同时该强硬的时候一定要强硬,不然会被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最后想说的是,中国企业现在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我们有技术、有资金、有人才,完全可以在国际合作中挺直腰杆,印度想要我们的技术,可以,但必须按我们的规矩来。   好的合作是双赢,但不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更要走得稳、走得好,千万别为了短期利益,把长期积累的家底都给赔进去了。

0 阅读:0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