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的北京城,慈禧看着奏报上“新疆全境收复”的字样,突然转头问李莲英,该赏左宗棠点什么好?李莲英眯着眼笑,老佛爷身边那个嫩得能掐出水的小丫头,赏给他正合适。 1881年春,新疆全境收复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振奋。这场历时六年的西征,让71岁的左宗棠从湖南书生变成了民族英雄。 六年前的朝堂争论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李鸿章力主放弃新疆,认为这块“不毛之地”得不偿失。左宗棠却坚决反对:“新疆不复,则蒙部不安,匪特伊犁不能守,即乌鲁木齐亦未可保。”他深知,丢失新疆就等于门户大开。 出征前的准备异常艰难,国库空虚,左宗棠变卖家产充作军费,最后还靠胡雪岩向洋行借款200万两白银才凑齐出征费用。临行前,他在兰州备了口棺材,决心与新疆共存亡。 西征路上困难重重,阿古柏占据南疆多年,兵强马壮。左宗棠采取“缓进急战”的策略,一路修路屯田,确保后勤补给。每攻下一城,都要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最惊险的一战发生在伊犁,沙俄以《里瓦几亚条约》为借口,拒不交还伊犁。左宗棠毫不退让,将大营直接扎在边境线上,七十高龄仍亲自巡边。这种破釜沉舟的气势震慑住了沙俄,最终签署《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九城。 收复新疆的意义远超想象,这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是国防屏障,更承载着各族人民的家园梦想。左宗棠深知其中道理,在奏折中写道:“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战争结束后,左宗棠没有居功自傲。他继续推动新疆建省,完善当地行政管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时,他已重病在身,却仍在病榻上审阅相关奏章。 1885年7月,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临终前,他仍牵挂着台湾建省和边疆稳定。这位从湖南山村走出的读书人,用毕生精力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左宗棠的西征精神至今激励着后人,新疆哈密至今仍有当年他下令种植的“左公柳”,虽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挺立在戈壁滩上,见证着这位民族英雄的不朽功绩。 从书生到将军,从湖南到新疆,左宗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于个人得失,而在于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守与担当。 主要信源:(《左宗棠》《清史稿》)
1881年,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慈禧大喜,问李莲英:“赏他些什么玩意呢?”李莲英
【234评论】【2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