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美国人、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利昨晚(北京时间8月21日晚)写道:“印度在帮助美国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特朗普总统致力于将制造业带回美国,但印度仍拥有与中国同等规模的生产潜力,可以生产美国无法快速高效生产的产品。”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妮基・黑利的言论与美国近年来推动的“印太战略”密切相关。美国试图通过供应链转移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而印度因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潜力,被视为理想的替代选择。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却在客观上制造了障碍:50%的高额关税不仅增加了印度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还引发了印度国内“抵制美货”的民族主义浪潮。 这种政策与战略目标的冲突,使得妮基・黑利的言论带有明显的调和色彩——既要安抚美国企业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又要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寻找合理性。 印度在供应链转移中的实际表现,却远非妮基・黑利描述的那样乐观。尽管美印在半导体、关键矿产等领域展开合作,如成立9000万美元的研究机构和投资南美锂矿项目,但印度的制造业基础仍存在明显短板。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印度的基础设施指数在全球排名第44位,电力供应不稳定、物流成本高昂等问题制约着产能释放。此外,印度政府为保护本土产业设置的贸易壁垒,如对进口电子产品征收22%的关税,也使得美国企业在印投资面临重重障碍。 更重要的是,印度国内对美印关税战的反应显示,民族主义情绪正在上升,“抵制美货”运动可能进一步削弱美国企业的投资意愿。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极限施压”策略。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高关税迫使印度在能源、农业等领域让步,同时为美国企业争取更有利的市场准入条件。 然而,这种策略忽视了印度的战略自主性。作为金砖国家成员,印度正通过多边合作对冲美国压力:一方面继续以折扣价购买俄罗斯原油(日均170万桶,占进口总量的44%),另一方面与巴西、中国等国协调立场,共同应对美国的关税威胁。 这种“不选边站队”的策略,使得美国试图通过供应链转移将印度纳入其战略轨道的目标难以实现。 妮基・黑利的言论,还暴露了美国在供应链转移问题上的认知偏差。她将印度与中国相提并论,却忽视了两国制造业生态的本质差异。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链条生产能力在短期内难以替代。 而印度的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高端制造、精密仪器等领域与中国存在代际差距。即便美印在半导体领域展开合作,印度的产能也主要集中在封装测试等低端环节,短期内无法满足美国对先进制程芯片的需求。这种结构性差异,使得妮基・黑利的“同等规模生产潜力”论显得过于乐观。 在这场博弈中,印度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平衡术。莫迪政府一方面顶住美国压力,坚持购买俄油以保障能源安全;另一方面通过“东向行动”政策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降低对美依赖。 在供应链问题上,印度采取“选择性合作”策略:在半导体等战略领域与美国合作,同时在纺织、汽车配件等传统产业中保护本土企业。这种策略既避免了与美国彻底对抗,又为自身争取到了更大的战略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妮基・黑利的言论还暗含着美国政治的种族逻辑。作为印度裔政治家,她在争取少数族裔选民支持时,往往需要在“美国优先”与“族裔认同”之间寻找平衡。 她的“得州脱离”言论引发的争议,显示出她在移民和州权问题上的保守立场,这可能影响她对印度的政策主张。在这种背景下,她对印度的表态既包含对祖籍国的情感认同,也夹杂着争取选票的功利考量,使得其言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美印关系的紧张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深层矛盾。美国试图通过“友岸外包”重塑供应链,但这种策略在实践中面临多重挑战:既要应对盟友的利益诉求,又要平衡国内产业保护与全球分工的关系。 印度的案例表明,即便是美国着力培养的“战略伙伴”,也不愿完全放弃经济主权,这使得供应链转移的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妮基・黑利的言论,不过是这场复杂博弈中的一个注脚,其背后是大国间利益的激烈碰撞与重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印度的选择将深刻影响全球格局。如果印度能够在维护主权的同时,有效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它将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反之,若过度依赖美国的技术和市场,可能重蹈“依附型经济”的覆辙。
昨晚,印裔美国人、美国前驻联合大使黑利发文:“印度在协助美国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中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