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年,朱元璋见大学生罗复仁衣着破旧,怀疑他在作秀。于是偷偷来到罗复仁家中,结果看到一个满身补丁的人在刷墙,一问之下,朱元璋差点落泪。立刻赏了罗复仁一处大宅子。 朱元璋回宫路上心里就嘀咕:这老小子真不是装的?朕赏他宅子,他会不会又整出啥幺蛾子? 罗复仁捧着烫手的地契房契,真是一宿没合眼。宅子?还是御赐的大宅!别人做梦都想要的东西,他只觉得脖子根发凉。住进去?那不成天等着戳脊梁骨?“看呐,假清高的罗复仁,得了大房子比谁都麻利!”“皇上一赏,骨头就轻了?” 这话光想想就让他烧得慌。空着?更不行,这叫抗旨不尊,死罪!翻来覆去琢磨到天亮,罗复仁顶着俩黑眼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 第二天,他吭哧吭哧把自己的铺盖卷、几件旧衣裳、还有那把快秃了的刷墙刷子,一股脑搬进了气派的新宅子。进去之后,他把东西往最偏最小的那间佣人房里一塞,跟管家交代明白:主屋大厅谁都不准动!他就住那小屋。府里的雕梁画栋、假山花园?跟他没关系,老罗蹲在小屋里,该看书看书,该吃他的粗茶淡饭就吃他的粗茶淡饭,连正门都绕着走,只钻后门进出。这大宅子在他手里,完全成了个负担,一个不得不接的烫手山芋,他恨不得当它不存在。 消息飞快地传开了。朱元璋在宫里听到太监的禀报,捋着胡子半天没说话。“这倔驴……”他心里头哼了一句。有点生气?当然有,给你脸你还真不要啊?但回头想想罗复仁那间破屋,再看看他现在的做派,又觉得这老小子轴得是真有点……实诚? 又过了几天,更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事情来了。他派去暗中观察的心腹回禀:罗大学士嫌那宅子太大,光打扫就得耗多少人手?他干脆变卖了几件御赐但不太实用的摆设——比如一个华而不实的大铜熏炉,换来的钱,一多半分给了原来看管老宅的下人让他们另谋出路,剩下的散给了街坊四邻几个最穷苦的孤老。用罗复仁自己的话讲:“住这么大的地方,心里不踏实,省出点花销,做点事才安生。” 这下可好,朱元璋彻底没脾气了。生气?气啥?气他把赏赐转手就卖了?这老东西连宅子都不住正屋,还在乎卖个炉子?气他散钱?散给穷人这事,你还能说他有错?真要说出去,皇帝的脸往哪搁?朱元璋感觉一拳打在棉花上,准备好的“雷霆之怒”都没处发。更关键的是,罗复仁这么一弄,反而把事情推到了朱元璋面前:你自己亲眼瞧见他穷,赏了宅子,人家也接了,可人家就是过不了心里那个槛,不敢过好日子,还琢磨着帮穷人。这……算啥错? 这时候,朝堂上反而不安静了。御史们像闻着腥的猫,一下子扑上来好几份弹章。罪名都差不多:“罗复仁轻慢御赐,沽名钓誉!”“售御赐之物乃大不敬!”“其行诡异,非臣子之道!”这些奏折雪片似的飞到了朱元璋的御案上。皇帝翻开一本,皱眉。翻开第二本,鼻孔里哼了一声。翻到第三本,他把奏折“啪”一声摔在龙案上。 朝会上,朱元璋冷着脸提起这事,目光扫过那些上书弹劾的官员:“卖炉子散钱?嗯,朕知道了。老罗这人吧,朕去他家见过。穷得叮当响,是真穷!他卖了那玩意儿(炉子),接济了穷苦百姓,这份心思,你们怎么不弹劾弹劾?嫌钱烫手?难道朕的天下,就不兴出几个念着百姓穷苦的官?” 皇帝顿了顿,声音不高,但分量十足:“这事儿,到此为止。谁再拿这个聒噪,休怪朕不讲情面。”那些弹劾的臣子,个个把头低得恨不得埋进胸口。 罗复仁那边呢?依旧住在他那小偏房里,小心翼翼、提心吊胆。虽然皇帝的雷没劈下来,但这“清官”的名头是彻底坐实了。他知道自己这回算是躲过一劫,但也彻底把自己搁在了炭火上烤着。未来的日子?哎,走一步看一步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370年,朱元璋见大学生罗复仁衣着破旧,怀疑他在作秀。于是偷偷来到罗复仁家中,
断代史鉴
2025-08-23 04:25: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