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特种兵12人牵手拉响光荣弹,朝鲜公开出兵库尔斯克详情!2025年8月22号

庚黑星君 2025-08-25 01:10:17

朝鲜特种兵12人牵手拉响光荣弹,朝鲜公开出兵库尔斯克详情!

2025年8月22号,朝鲜电视台放了段视频,没搞什么花里胡哨的包装,全是实打实的战场画面——他们的军队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打仗的场景,还有阵亡官兵的具体信息,看完真的心里又沉又震。不是说现代战争都靠无人机、导弹轰吗?可朝鲜兵在这儿,硬是打出了一股子上世纪志愿军的狠劲儿,每一件事都够硬核,也够让人揪心。

先说最让人印象深的赵哲元少校,带着11个特种兵,加起来12个人,在库尔斯克州跟乌军耗上了。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最后弹尽粮绝,每个人都受了伤,被乌军和北约雇佣兵团团围住。这时候他们没想着投降,而是用无线电喊了句 “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然后12个人手牵着手,一起拉响了光荣弹。连个被俘的都没有,全凭着一口气,把军人的尊严攥得死死的。

还有两个名字也得提,罗南石,41岁,不算年轻了,在战场上抱着手榴弹就往乌军碉堡的机枪眼冲。四肢都受伤了,身上中了16发子弹,愣是没退,最后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另一个是金京,才31岁,拿着手榴弹的右手被敌人机枪打断了,换左手接着扔,一下扔了6枚,把敌人才火力点炸了,自己也没回来。这不是电影里的桥段,是朝鲜电视台实打实放出来的阵亡记录,每一个字都带着血味儿。

有人说朝鲜把这么好的兵扔到乌克兰战场可惜了,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朝鲜出兵这儿,根本不是瞎凑热闹,就是战略威慑——我敢把部队派到欧洲来打,敢让骨干兵真刀真枪跟北约雇佣兵碰,就是要让外界看看,我朝鲜敢战、勇战,这股子气势不是吹出来的。而且对朝鲜部队来说,这也是个实打实的锻炼机会,环境生疏的境外作战,面对现代战争的打法,打一场比在国内练十场都管用,还能从俄罗斯那边换点资源,怎么看都不是赔本买卖。虽然有伤亡,但对他们来说,这笔账算得很清楚,值。播放倍速

说真的,朝鲜特种兵这打法,一看就是东亚这边的风格——宁死不屈,不认输、不投降。现在俄乌战场上火力那么猛,被包围了投降的人不少,乌军有,俄军也有,连北约雇佣兵看着装备好,真被围了照样缴枪。可朝鲜兵呢?打到现在,根据朝鲜公布的消息,总共就阵亡101人,被俘的才两个,还是因为受伤动不了才被抓的。大多数人只要被包围,知道没退路了,要么拉光荣弹,要么跟敌人拼到底,就没想着当俘虏。

还有个细节特别戳人,有些朝鲜兵拉光荣弹,不只是为了自己不被俘,更是不想连累队友。他们心里门儿清,自己要是被围、受伤了,战友肯定会来救,可乌军就爱搞围点打援,战友一来就是送人头。所以不少受伤的朝鲜兵,干脆自己结束生命,不让战友为了救自己白白牺牲。这种默契和担当,在现在的战场上真不多见。要知道,乌军在战场上经常用这种 “围伤打援” 的战术,俄乌两边都有不少士兵因为怕连累队友自杀的,但像朝鲜兵这么普遍、这么决绝的,还真没第二个。

可能有人会问,朝鲜作为第三国,怎么能合法参战?答案是《朝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条约》,有这个条约撑着,人家派兵过来名正言顺。而且这次库尔斯克州一战,也确实让外界看清了朝鲜特种兵的实力——不光战斗意志强,战斗力也不含糊,12个人能打退敌人6次进攻,换其他部队还真不一定能做到。

再说说乌克兰这边,其实挺让人可惜的。论国土面积、人口、工农业基础,乌克兰本来完全能自立自强,就算不跟俄罗斯好,也能跟两边都搞好关系,两面通吃也不是不可能。可他偏要一头扎进美国怀里,亲美亲到不管不顾,最后把自己拖进战争里,现在想回头都难。这场仗本来是能避免的,只要乌克兰不那么死心眼亲美,何至于让自己的国土变成战场,还让朝鲜兵这种第三方部队都来这儿流血?

21世纪都过去快三十年了,还能看到这么有血性的军队,说实话挺意外的。现在总有人说武器装备先进就行,战争不用靠人,可真到了战场上,最后还是得靠人去占领、去控制,只要用人,就有伤亡,这是没法避免的。但关键是,人有没有这股子血性和意志 —— 北约雇佣兵装备比朝鲜兵好得多,可战斗意志差了几百倍;俄乌两边的士兵也有勇敢的,但跟朝鲜兵这种上下一心、宁死不降的比,还是差了点意思。

这些朝鲜士兵,不管你对朝鲜这个国家有什么看法,单说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那是真汉子。30岁往上的骨干兵居多,都是部队里挑出来的精英,他们知道自己在为谁打、为什么打,所以能豁得出去。这种军队,哪怕装备不是最顶尖的,也没人敢轻易招惹 —— 上下一条心,每个人都能为了集体牺牲自己,这才是最可怕的战斗力。

看着朝鲜电视台放出来的那些战场画面,惨烈是真惨烈,英勇也是真英勇。真心希望这种仗能少一点,毕竟每一个阵亡的士兵,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但也不得不承认,朝鲜兵用自己的命,在乌克兰战场上打出了东亚军队的骨气,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不管时代怎么变,军人的血性和意志,永远是战场上最硬的底气。

0 阅读:3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