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索马里从中国进口24架歼-6,哪知道,索方付了一半货款后,竟拒绝再付余款!中方代表6次去追债无果,最后中方一妙招化解 1979年的秋天,摩加迪沙的风里有点燥热。索马里空军的副司令巴萨利,端着茶盏,说话轻飘飘:“我们想要三十架左右的歼-6。” 一句话,让坐在对面的中国代表刘文心头一紧。那时候的中国,刚刚把国门推开一点点,外汇紧缺得厉害,能换来一笔三千万美元的军售,谁能不心动?更何况,他们此行原本还想着顺带收一批苏-22的发动机,那是中国盯了很久的技术。 可是非洲的交易,从来不只是数字。巴萨利说得轻巧,背后却是一场大国翻脸、一个小国摇摆的缩影。 索马里这个地方,你要说贫瘠吧,它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线,海里游满了金枪鱼;你要说强大吧,它又像个孩子,先抱美国,嫌弃之后又扑进苏联怀里。苏联一出手,真是大方,贷款、武器、顾问,什么都给。米格战机在天空刷刷闪过,那时的摩加迪沙军营,铁皮房子里塞满了新军械。士兵们站在跑道边,觉得自己要变成非洲的雄狮。 可力量来得太快,就像喝了烈酒,头脑发热。西亚德总统一心想实现“大索马里”的梦想,盯上了欧加登那块地。坦克开过去,炮火轰鸣,刚开始还真打得风生水起。可苏联忽然转身,把装备和顾问都送去了埃塞俄比亚。短短几个月,风向就变了。索马里被打得满地找牙,连“东非霸主”的幻象都维持不下去。 那时候的西亚德气得直拍桌子,把苏联顾问撵回去,翻脸比翻书还快。可等他冷静下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朋友了。美国冷眼旁观,苏联转投他人,他的军队急需补血。没办法,只能把目光投向中国。 所以才有了1979年那场谈判。索马里想要歼-7,中国摇摇头,只愿卖歼-6。中方很清楚,先进型号一旦流出去,不知道会落到谁手里。可歼-6也不差,足够和米格对抗。双方你来我往,口头奉承不少,背后盘算更多。巴萨利看准中国急需外汇,还抬高了苏-22发动机的价格,一开口就是天价。刘文没接茬,翻出旧合同,摆在桌上。气氛一度僵住。 过了几天,索马里军方撑不住了,战场上的压力逼着他们回到桌边。这场博弈最后定格在:三千三百万美元换二十四架歼-6,再用四台苏-22发动机换四架飞机。纸面上是双赢,实际上心里都打着鼓。 飞机准时运到,可钱卡住了。索马里只付了一半,就开始找理由拖欠。财政困难,军费过高,国家危机,一大堆借口。中方代表一趟趟飞过去,六次讨债,次次空手。摩加迪沙的街头混乱不堪,抢劫、袭击接连发生,连中方人员的住所都被放火烧掉。那种滋味,只有亲历的人才懂:你带着国家的任务,背着沉甸甸的希望,可站在索马里的街头,身边是拿枪的陌生人,你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平安回去。 拖到最后,大家都心知肚明:现金要不回来。怎么办?扔下不管,中国自己损失惨重;继续死磕,换来的只会是更多的危险。刘文他们把目光投向海洋。 索马里那片海,辽阔得让人心生怜悯。阳光照下去,海水闪烁着蓝得刺眼的光。可那片海对索马里人来说,却像一笔动不了的财富。没有船,没有工厂,再多的金枪鱼,也只能看着发呆。中国人不同,远洋渔业正想要开拓,一艘艘渔船准备下海。于是,一个主意成型:用渔业资源来抵偿欠款。 索马里答应得很快。他们反正也没能力开发这些渔场,交出去还能换回一些体面。中国渔船开进印度洋,撒下长长的渔网,拉回一船又一船的金枪鱼。这些鱼肉在国际市场上卖出高价,换来的外汇早就超过了当初索马里欠下的尾款。 表面看,是一次无奈的折中。可时间往后推,你才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智慧。飞机的钱没要回来,但大海补上了空缺,甚至带来了意外的收益。那片海从此成了联系两国的纽带。多年以后,索马里仍旧给中国渔船发放许可证,这个渊源可以追溯到当年。 故事说到这儿,总觉得索马里像个急躁的孩子。得意时挥舞拳头,失意时翻脸不认人,最后把自己折腾得支离破碎。如今提起它,更多人想到的是海盗、内战、荒凉的沙漠。而当年的风光,已被风沙掩埋。 但那一幕依然鲜明:1979年的摩加迪沙,索马里副司令眯着眼,端起茶杯,语气轻描淡写地要三十架战机。窗外有风吹动窗帘,尘土飞起,远处的跑道上,一架苏制米格机正准备起飞。刘文坐在那里,心里清楚,这不仅是一场买卖,更是一盘比飞机更重的棋局。
1979年,索马里从中国进口24架歼-6,哪知道,索方付了一半货款后,竟拒绝再付
云隐幽谷觅仙踪
2025-08-25 03:30:29
0
阅读: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