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犹太女人,她以8元一个的价格进了8000盏油灯,卖10元却没人要,于是她干脆

牧童的娱论 2025-08-25 15:14:40

一个犹太女人,她以8元一个的价格进了8000盏油灯,卖10元却没人要,于是她干脆贴了一则广告:油灯不要钱,包退包换,还免费送一盒火柴!别人都笑她脑子进水了,谁料,女人最后却净赚了10万元。 丈夫早年因病去世,她独自拉扯着一双年幼的儿女。家里没有田产,没有积蓄,靠着零星的帮工和邻里的施舍,才勉强维持日子。 孩子常常穿着别人旧下来的衣服,鞋底磨破了,她便用布片一针一线缝补。夜里等孩子睡下,她常常点着昏暗的油灯,默默擦干眼泪。 她没有手艺,也没有文化,能依靠的只是自己的双手和一份不肯屈服的坚毅。为了养活孩子,她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先到镇上帮人洗衣、打扫,再赶回家做饭、照顾孩子。 孩子偶尔生病,她常常为了几枚铜板四处求人,甚至偷偷把自己的干粮省下来换药。 渐渐地,她心里生出一个念头:不能总靠零工和施舍过日子,必须做点小买卖。为了养活孩子,她决定开一间杂货铺。 她把多年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拿出来,精打细算,盘算着能做点什么生意。小镇上几乎家家都用油灯照明,电灯尚未普及,她想:油灯必然是最畅销的东西。 于是,她咬牙一跺脚,花了六万四千元(每盏8元,共八千盏),把一整批油灯全买了下来。 她盘算着:一盏油灯成本8元,卖出10元,就能赚2元。哪怕慢慢卖出去,光靠这笔生意,她就能撑起家里的一切。 开张的第一天,她早早在铺子门口摆好了整齐的油灯,还写了牌子:“新灯上市,结实耐用,物美价廉!” 可是一整天过去,只有零零散散几个人进来问问价,却没有几人掏钱。她还自我安慰:也许大家都还在观望。 可到了第三天,店铺依旧冷冷清清。油灯堆满了屋子,孩子们饿着肚子,她心里急得直冒火。难道这笔生意要把她的老本全赔光吗? 那天夜里,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到邻居家串门,无意间听见几位妇女的闲聊:“老哈里家的油铺真是好,每个月都去那里添油。灯嘛,谁家早就有了,不坏根本用不着买新的。” 寡妇听完,脑子里“轰”的一下——她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大家不是缺油灯,而是缺灯油!油灯只是一次性消费,而灯油却是天天要用、月月要买的刚需。自己辛辛苦苦压了几千盏油灯,偏偏卖的是人们最不急需的东西。 这发现让她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在门口贴出一张醒目的广告:“油灯不要钱!随便拿!还能包退包换!再送一盒火柴!” 消息一出,小镇炸开了锅。 “什么?油灯不要钱?还送火柴?” “这女人怕是疯了吧?谁会做赔本买卖?” 刚开始,大家都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围着她的店指指点点。可没过多久,第一批胆大的顾客走进了店里。 果然,她真的不收钱,随便挑灯,甚至让人拿了不合适还能换新的。顾客们一边笑她“傻”,一边抱着免费的油灯和火柴高高兴兴回了家。 然而,没过几天,问题就来了。大家虽然拿到了免费的灯,可是灯里没油,点不亮。于是,他们自然就跑回了寡妇的铺子。 “老板娘,你这灯挺好用的,就是没油。” “有啊,我这正好卖油。特制的灯油,干净、耐烧,不伤灯芯。” 寡妇笑盈盈地把一桶桶灯油搬出来。油灯白送,可灯油却是照价出售。 就这样,她的油生意火爆起来了。 顾客们发现,既然油灯不要钱,自己换一盏新的也比修旧的划算;再加上她的灯油质量确实不错,用得久又亮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干脆成了她的常客。 那张被人嘲笑的广告,反倒成了她的金字招牌。 没多久,她的油铺便挤满了顾客,门口常常排起长队。人们从一开始的怀疑、讥讽,到后来主动帮她宣传:“去犹太寡妇那买油吧,她的油最好用!” 她的利润也随之滚滚而来。灯油的成本不高,而需求量大。随着顾客的增加,她开始批量进货、批量销售,价格压得更低,利润却翻了好几倍。 短短几个月,她就把当初投入买油灯的六万多元赚了回来,并且净赚了十万余元。 那时,镇上的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并不是傻,而是比谁都聪明。

0 阅读:3117

评论列表

无名

无名

11
2025-08-25 20:50

老哈里不卖灯油当哈里发了?

用户88xxx34

用户88xxx34

6
2025-08-25 22:54

独市生意能不好做?

用户11xxx09

用户11xxx09

2
2025-08-26 02:57

这个故事不太现实,因为她已经把钱都买油灯了,那里还有钱进油?

用户10xxx52

用户10xxx52

2
2025-08-26 01:11

几个铜板都没有的人要多久才存下六万多?而且全部家当都拿出来做进货油灯了,还那来的钱进货油呢?

何许

何许

2
2025-08-25 23:43

嗯,辛德勒死于贫困潦倒!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