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下区燕山街道老城区治理: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新黄河 2025-08-25 15:20:36

人民建议征集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汇聚民智、推动发展的“源头活水”。济南市历下区燕山街道作为“省级人民建议征集直报点”,深耕老城区治理,以“征集—办理—反馈—提升”全链条体系畅通民意,将3000余条群众意见转化为70余项民生实事,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践,为全省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提供了基层样板。

济南市历下区燕山街道作为典型的老城街道,下辖8个社区,常住人口4.1万余人。近年来,面对“一老一小一新”带来的多元需求与治理挑战,街道以人民建议征集为抓手,锚定“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落地为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走出了一条兼具老城特色与治理智慧的为民服务之路。

织密网听民声,让民意“无死角”

要解决群众问题,首先得听见群众真话。燕山街道把畅通诉求渠道作为为民服务的第一步,打造“线上+线下”“定点+流动”“专业+大众”的立体化征集网络,让不同群体的声音都能被看见、被重视。

“线上+线下”全覆盖。线上开发“暖心燕山”建议征集小程序,设置“老年关怀版”和“青年速达版”双入口,开通“民声民心”“社区动态”等板块,多渠道搜集居民意见建议。老年群体可通过语音留言反映问题,年轻人则通过“随手拍”上传建议。去年5月,家住益寿路社区的张先生在“暖心燕山”小程序上传了一张照片,反映“燕子山路和解放路交叉口辅路共享单车堆积”问题。街道城管科当天响应,联合共享单车企业开通“潮汐调度”模式,缓解拥堵。线下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民情茶话角”,每周举办“银龄议事会”“新业态群体恳谈会”等专场活动,让老年人“唠家常”也能提建议。快递小哥在恳谈会上提出“充电桩不足”“换电站不够”问题,街道协调场地,联系第三方服务机构,推动新增智能充电桩11处、电瓶换电站6处。72岁的李奶奶和几位老邻居聊天时提到:“咱们这栋楼老人多,楼梯又陡,容易摔跤。”网格员记录后上报,街道启动“助老出行”,为老年人多的楼栋铺贴防滑地砖,解决老年人出行不便的问题。

“定点+流动”双结合。在老旧小区设立“流动建议箱”,由网格员日巡日收。燕子山小区社区通过此方式收集到21户居民联名的“加装电梯”诉求,街道随即启动“一楼一策”改造计划,自去年以来,为既有建筑加装电梯9部。60余名群众送来锦旗,70多岁的李奶奶笑着说:“现在买菜回来,再也不用爬楼喘半天了!”在商圈、楼宇设置“午间1小时”建议征集点,收集到“休息点、读书区不够”等突出问题。为此,街道在赛博广场打造“红燕nest白领服务站”,同时链接辖区银行、省市机关单位、央国企、大型超市,打造覆盖辖区的“一平方米驿站”“暖心角”30余处,极大满足了附近上班族的需求。

“专业+大众”互补位。单单依靠街道和社区的力量是不可能满足居民全部需求的。为此,街道探索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民调,针对“车位改造”“小区道闸设置”等复杂事项,出具可行性评估报告12份。发挥老旧小区党支部书记“资历老”“人头熟”,基层组织凝聚力强、居民熟稔的优势,联合热心居民、辖区民警、“双报到”党员、物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组建“社区观察员”“燕山·邻里汇”等志愿队伍,形成分层级、多元参与的小区治理体系,找准利益最大“公约数”,绘制居民共治“同心圆”,推动支部带领下的居民自治不断优化升级。针对特殊群体,开展“敲门遍访”活动,开通“专属通道”,确保建议征集无死角、全覆盖。燕安社区残障人士王先生因出行不便,很少参与社区议事。网格员在“敲门行动”中了解到他希望“小区出入口增加无障碍坡道”。街道立即组织施工,并在坡道旁加装扶手和防滑条。王先生试用后激动地说:“以前出门要靠家人背,现在我自己就能摇轮椅出去晒太阳了!”

精准办解民忧,让服务“有温度”

收集诉求是基础,高效解决才是关键。燕山街道建立分类响应机制,用“精准施策”破解“多元诉求”,让每一件民生事都办在点子上。

“红黄蓝”三级分类,让紧急事“不过夜”、难办事“有商量”、大事“有规划”。按紧急程度划分“红黄蓝”三色标签。红标签“急事”启动“543210”快速响应机制,即5分钟内责任方到场、30分钟查明原因、2小时制定方案、1天内解决问题。

针对荣军医院家属楼居民通过小程序反映“外墙皮脱落”问题。街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会同建筑公司,在24小时内完成外立面整修。群众纷纷表示:“那天晚上刮大风,我都不敢从楼下走,没想到第二天就修好了,街道真是给力!”黄标签“难事”靠协商破局。

针对燕子山小区东区四号院“停车难”问题,街道组织“协商议事会”,历时两个月,最终达成“绿植上墙+停车位”方案,新增56个车位。同时,在业主投票通过的前提下,由物业公司投入资金安装道闸,小区住户支付60元/月的停放费用,四号院停车难问题彻底化解。蓝标签“大事”纳入长远规划。

针对多个社区反映的“老年活动室不足”“日间照料中心太远”问题,街道将其纳入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改建闲置仓库,打造“幸福养老综合体”,内设健康小屋、老年助餐点等。街道计划继续打造4处老年人服务场所,实现8个社区全覆盖。

动态更新的“居民需求数据库”,让民生服务更“对味”。2024年数据显示,“幼儿托育”“带娃难”相关诉求达413条,同比增长21.5%。对此,街道协调免费场地,采取“社区+专业服务”的形式,打造普惠性的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燕喃喃”托育所,主要面向0-3岁的婴幼儿家庭,提供“临时托、计时托”等公益性托育服务,以及“亲子活动、育儿沙龙”等科学育儿服务。为居民打造家门口“普惠优质、方便可及、安心放心”的托育生活圈,解决居民特别是双职工家庭“带娃难”的问题,弥补0-3岁婴幼儿服务空缺,实现“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得到居民一致点赞。

创新“1+3+X”联席协商机制,实现“多方会诊”联合研判。面对跨部门、多主体的复杂问题,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紫香园小区加装电梯时,1-2层住户因“遮光、噪声”持反对意见,5-6层老年住户迫切要求加装电梯。街道物管科牵头,联合电梯公司、设计院、法律顾问与居民代表多次召开协调会。专业团队提出“全透明玻璃幕墙+静音主机”方案,法律顾问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电梯公司制定“分层缴费”策略,最终以“经济补偿+方案优化”破局,让老年人下楼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建长效暖民心,让治理“聚合力”

在燕山街道,解决民生问题从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通过机制创新,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针对“停车难、道路拥堵”,街道跳出“单点整改”思维,探索“潮汐停车”模式。发现解放路悦来春光里夜间车位空置率高,街道联动物业推出“8元/晚”的居民夜间停车服务,随后又与9家商务楼宇合作,释放900余个夜间车位,辖区停车投诉下降87%。居民纷纷表示,“在小程序上留言抱怨一下,没想到真的解决了!”

从“自我评议”到“群众评议”,让居民当“验收官”。民生工程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法治广场改造后,居民提出:“器材很好,但缺个遮阳棚。”街道立即追加预算,加装遮阳设施。退休教师刘阿姨说:“以前改造完就没人管了,现在咱们说话真管用!”除此之外,街道建立了严格的居务公开制度,将党务、政务、财务、居务、居民关心事项等全部纳入公示体系,每一笔支出精确到“分”。在涉及民生事项的改造中,社区及时公开改造方案、预算及资金来源,建立全流程晒账机制,公开项目的预算、进度和报销等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从“政府干”到“一起干”,让群众成为治理“主人翁”。看到街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居民参与热情高涨。8个社区成立11支“银龄巡逻队”,每天检查楼道安全,外卖小哥组成“骑士志愿服务队”,顺手清理小区垃圾,拍下道路隐患问题上传小程序。推出微项目众创机制,鼓励居民认领社区内的小型项目,如充电车棚的电路安装、口袋公园的绿化等。探索推行公益银行积分制,社区建立公益银行,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各类生活用品和实用服务。“现在不是政府‘单打独斗’,而是大家一起建家园!”街道干部的感慨,道出了治理格局的新变化。

当加装电梯载着老人平稳抵达楼下,托育所里孩童笑声阵阵,“骑士之家”为奔波者亮起暖灯——这些鲜活的画面,正是燕山街道以人民建议征集为“金钥匙”,打开老城治理新局的生动注脚。

从倾听每一声诉求到解决每一件难题,从凝聚每一份智慧到温暖每一颗民心,燕山街道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坚守,让老城区在治理创新中焕发新生,也为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写下了温暖答卷。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95

用户11xxx95

1
2025-08-25 18:14

东区一号院公共场所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物业凭什么强行设置停车门禁,收取业主的停车使用费。希望首善之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纠正物业的行为。

新黄河

新黄河

新黄河客户端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