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准备和美国撕破脸了,打算彻底截断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最近发布的那个征求意见稿,明明白白地亮出了底牌:本国产品,在政府采购这块,直接享受20%的价格评审优惠。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意味着什么?过去那种“Made in China”的概念要变天了。 过去合资车也好,电子产品也罢,有什么关键部件是进口的都好说,只要最后在中国组装下都能和国产货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混个名额。 可这一次风向变了,政策要求核心零件必须用中国制造,算账得有八成以上的成本是在中国这边花的,谁还硬拽着进口配件,那采购环节就直接吃亏! 被这样一搞,不光本地企业,外国品牌也得琢磨这笔账,想分中国的订单,生产链只能一环一环往中国本地靠。 对外企来说,中国没有封死门路,不管你的总部在哪,是日系车也好德系车也罢,亦或者是美国品牌,都无所谓。只要你把主要生产环节迁到中国,按规矩走流程,一步步申请,照样能拿到这20%的优惠资格。 今年上海车展上,丰田就说了,他们在华工厂计划实现95%以上零部件本地采购;全球汽车电子巨头安波福更是直接推出了100%本土化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从芯片到软件全都是中国技术、中国人才搞定。他们老总说了,这不是被逼的,是为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最创新的市场站稳脚跟。 不光是整车厂,博世、大陆这些零部件巨头也都在华设立了研发中心,以前是把国外的技术拿来用,现在是在中国研发、中国生产,专门给中国市场做产品。 电子行业也是一样。苹果前200家供应商里,80%都在中国生产制造。为啥?因为美国那边加关税,一部iPhone的成本硬生生涨了好几百美元,要是把生产线搬回美国,成本更高。而在中国,只要符合本土生产标准,就能拿到政府订单,还能享受价格优惠。这账谁都会算,所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把核心生产环节搬到中国来。 有人可能担心,这是不是要关门不让外企来了?完全不是。你看特斯拉在上海的储能超级工厂都投产了,宝马砸了150亿在沈阳建工厂,大众在合肥搞研发中心,这些都是今年刚发生的事。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去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不少,医疗设备、计算机这些行业的外资增长都超过20%了。这说明啥?外资不但没走,还在加大投资,因为他们知道,在中国生产、用中国零件,才能在这个大市场里赚钱。 反观美国那边,天天喊着让制造业回流,可实际情况呢?专家早就说了,美国想把低技能的制造业工作弄回去,根本不现实,因为咱们这边的成本优势摆在那儿,同样的工作,美国的成本是咱们的十倍还多。再加上咱们这个新政策,外企更不可能回去了。 就像苹果,要是把生产线迁回美国,光关税和人工成本就受不了,更别说还拿不到中国的政府采购订单了。 这个政策说到底,就是要让“中国制造”从以前的简单组装,变成真正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以前咱们总说“Made in China”,但很多关键零件还得靠进口,人家一卡脖子,咱们就难受。现在不一样了,通过政府采购这个指挥棒,逼着整个产业链升级。你看车规级芯片,以前国产化率很低,现在虽然还不高,但已经在慢慢涨了,这都是逼着企业去研发、去生产的结果。 安波福现在不光用中国芯片,连操作系统都是自己开发的,还拿到了国内车企的大订单。丰田、大众这些外企,现在都让中国工程师主导研发,因为只有最了解中国市场的人,才能做出符合政策又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这就是政策带来的变化,不是要把外企赶出去,而是要让他们把核心技术带进来,和中国企业一起发展。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政策带来的好处也不少。企业把生产线搬过来,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产品质量更有保障,价格也可能更实惠。以前总听说哪个零件断供了,产品涨价了,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 说白了,国家这么做,就是要把制造业的根基打牢,不管外面怎么变,咱们自己有底气。它就像个指挥棒,告诉国内外的企业,想在中国发展,就得把根扎在中国,把核心技术留在中国。 这既是应对全球竞争的无奈之举,更是咱们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看到这么多外企都在积极调整,把更多的生产和研发放到中国,咱们就知道,这个政策走对了。未来的“Made in China”,不再是简单的组装,而是真正的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这才是咱们国家长远发展的底气所在。
地狱笑话之“成功留在美国了”网友就评论说:1,为什么一到国外就
【1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