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栾菊杰拿到奥运冠军后,转身就宣布退役并改国籍移民加拿大,直到快五十岁的

如梦菲记 2025-08-26 16:20:03

1984年栾菊杰拿到奥运冠军后,转身就宣布退役并改国籍移民加拿大,直到快五十岁的时候想要回国比赛,本以为会遭到谩骂,殊不知迎来的全是支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夏天,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上,一个中国名字第一次被全世界击剑圈记住,栾菊杰手握花剑,在决赛中以8比3战胜联邦德国名将哈尼斯。   随着最后一剑亮起,她成为中国击剑史上的第一个奥运冠军,也是亚洲击剑舞台的开拓者,那一天,五星红旗在异国的天空中升起,全国人民都在欢呼。   她站在领奖台上,笑容灿烂,身后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很多人以为,这位姑娘会继续在赛场上收获更多荣誉,把这条前所未有的路走得更远。   可现实的发展让人出乎意料,正值运动员黄金年龄,她却递交了退役申请,消息传出,震惊了整个体育圈,因为她并没有经历成绩下滑,她的剑依旧锋利。   医生的诊断才揭开了真相,高强度训练让她的肾脏出现严重问题,继续比赛可能危及生命,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退役意味着离开自己最熟悉的舞台,她不舍,却别无选择。   人们尚未接受这个事实,更大的风波又接踵而来,没过多久,她随丈夫移居加拿大,还改了国籍。   对于当时的舆论来说,这是不可理解的事情,甚至有人直接把她贴上“不忠”的标签,这种声音伴随她二十年,成为她身上最沉重的阴影。   很少有人知道,她的选择背后是作为母亲的无奈,大女儿出生后被确诊为严重的心脏病,还伴随智力问题。   那个年代,在国内给孩子安装心脏起搏器的费用对普通家庭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后续的治疗和维护更是望而却步,面对孩子的病情,她只能在母亲和运动员之间做出选择。   为了给女儿争取更好的医疗条件,她选择移居加拿大,这不是退路,而是一种承担,只是外界并不知道真相,她也没有多做解释,把所有的误解都默默承受下来。   到了加拿大,她从零开始,语言障碍,生活拮据,但她没有放弃手中的剑,从在大学当助教,到成为埃德蒙顿击剑俱乐部的教练,她一步步站稳脚跟。   原本只有几十人的小俱乐部,经过多年打拼,成了加拿大最大的击剑训练基地,她教出的学生里有不少全国冠军。   她的生活依旧围绕着击剑展开,只是舞台换了地方,虽然身体和身份早已发生了变化,但她心里始终惦记着中国,每次谈到自己,她都会说,中国给了她起点和荣誉。   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的那一刻,她在电视机前流下眼泪,那是她离开祖国多年后最强烈的一次心跳,她突然有了一个念头:如果能在祖国的奥运会上再次亮剑,那该有多好。   2007年,她已经49岁,距离上次国际大赛足足八年,很多人这个年纪已经在享受退休生活,她却决定重新参赛,按照规则,她要从世界排名四百开外重新积累积分。   没有国家队的支持,没有赞助,她只能自费奔赴世界各地的积分赛,韩国、阿根廷、法国,她拖着行李一个人往返赛场。   十几站比赛花费巨大,她几乎耗尽了全部积蓄,但仍咬牙坚持,最终,她把名次硬生生提升到奥运参赛线以内。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击剑馆内,解说员报出“加拿大选手栾菊杰”的名字,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外籍选手,而是曾经为中国夺得金牌的英雄。   她首轮击败突尼斯对手,全场喝彩,她的剑依旧稳健,虽然最终止步16强,但她的坚持本身已经是奇迹,赛后她从背包里掏出一面红底黄字的旗帜,上面写着“祖国好”。   那一瞬间,全场观众热泪盈眶,掌声持续了很久,曾经那些责难和误解都在这一刻化为支持,她迎来的不是谩骂,而是理解和敬意。   很多人这才意识到,她并没有背弃祖国,她退役是因为病痛,她移民是为了救女儿,她沉默不是因为心虚,而是选择用行动守护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当她重返奥运赛场时,她已经无需再证明剑术,她只是想用这一剑告诉大家,她的根仍在中国。   从洛杉矶的荣耀到北京的重逢,栾菊杰的人生像是一场起伏剧烈的比赛,她曾被推上巅峰,也被推下舆论的深渊,但最终她用行动赢回了尊重。   五十岁的她站在赛场上,告诉世人真正的爱国不是口头宣誓,而是血脉里的执念,她的故事让人懂得,运动员的选择背后往往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牺牲,而真正的热爱和责任,永远不会被误解掩盖。   信源:微讯江苏——《我们的奥运记忆》——栾菊杰:中国首枚奥运击剑金牌、江苏首枚奥运金牌获得者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