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停止进口菲律宾香蕉,菲律宾香蕉协会的负责人愤怒地表示:“中国断了30万蕉农的生计!” 2024年菲律宾对华香蕉出口占比从2022年的32%骤降至12%,达沃地区香蕉收购价从每公斤0.8美元跌至0.3美元,蕉农收入锐减62%。 可很少有人追问,为何一个支撑30万人就业的产业,会在失去一个市场后迅速陷入绝境?答案藏在菲律宾香蕉产业多年来“重出口、轻升级”的发展模式里。 回溯几年前,中国市场确实给菲律宾香蕉产业带来过“黄金时代”。 当时靠着中国庞大的消费需求,菲律宾香蕉出口总量跃居全球第二,每年出口400万吨,贡献全国10%的农业GDP,达沃等主产区甚至出现“香蕉村”。 家家户户靠种香蕉、运香蕉谋生,有人靠这笔收入盖起小楼,有人开起了香蕉收购站。 但这种繁荣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菲律宾几乎把所有鸡蛋都放进了中国市场这个“篮子”里,对华出口依赖度最高时达到68%,却从未想过升级产业、开拓其他市场。 蕉农们习惯了“采摘-装车-发往中国”的简单流程,连最基础的冷链设备都很少配备,更别说投入资金研发抗病品种、建立质量检测体系。 这种“裸奔式”的依赖,在南海局势变化后彻底暴露了脆弱性。中国进口转向越南、柬埔寨后,菲律宾香蕉一下没了销路,堆积在仓库里的香蕉因缺乏保鲜技术,每天都有上百吨腐烂。 蕉农们想找新买家,却发现早已错失先机:日本市场需求逐年下滑,近五年进口量每年减少8%;欧洲市场对农残要求严苛,菲律宾香蕉因农药残留超标,去年有12%的货物被退回。 韩国虽然有需求,但从菲律宾到韩国的海运时间长达15天,没有冷链加持,香蕉到港时已有三成变质,利润被损耗吞噬得所剩无几。 这时大家才意识到,过去靠着中国市场“躺赚”的日子,早已让整个产业失去了抗风险能力。 反观迅速填补中国市场空白的越南和柬埔寨,走的却是和菲律宾完全不同的路。2025年上半年,越南对华香蕉出口量激增240%达18万吨,柬埔寨也以12万吨出口量成为新晋供应商。 这两国早在五年前就开始布局冷链物流,越南政府牵头建设了12个智能温控仓库,柬埔寨则引入中国企业合作搭建“采摘-冷藏-运输”一体化链条,将香蕉运输损耗率从15%降至8%。 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有依赖单一市场,越南同时向欧盟、俄罗斯出口,柬埔寨也在开拓中东市场,即便某个市场有波动,也能靠其他市场弥补。 这种“技术升级+市场多元”的组合,正是菲律宾所欠缺的。 在全球香蕉出口格局中,菲律宾的落后更显突出。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传统出口大国,十年前就启动了产业升级计划; 厄瓜多尔投入3.2亿美元建设智能种植基地,通过传感器精准控制水肥,还开发出能延长保鲜期至45天的技术,如今其香蕉可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 哥伦比亚则联合科研机构培育抗病新品种,将农药使用量减少40%,恰好满足欧盟严格的农残标准,对欧盟出口占比已达38%。 而菲律宾直到2025年,农业部用于香蕉产业升级的预算仅占总预算的2.3%,远低于厄瓜多尔的7.8%。 试点的现代化种植项目覆盖蕉农不足5%,大部分蕉农仍在使用人工施肥、手工采摘的传统方式,产品质量不稳定,自然难以打开新市场。 面对困境,菲律宾政府也推出了转型计划,比如在达沃试点“精细化种植”、引进简易冷链设备,但效果甚微。 其实,菲律宾香蕉产业的遭遇,本质上是“单一市场依赖症”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市场会永远为某个国家“兜底”,只有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才能在变化中站稳脚跟。 中国停止进口只是一个导火索,即便没有这次变动,菲律宾香蕉也迟早会被厄瓜多尔、越南等国的优质产品挤出市场。 如今30万蕉农的生计困境,更像是一记警钟,依赖带来的短期繁荣终会消失,只有主动求变、构建有韧性的产业体系,才能真正守住生计。 信源:《菲律宾智库专家:中菲关系紧张升级,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 环球网
仁爱礁一夜较量,菲舰被迫漂航,最后时刻:菲媒体集体应激!26日凌晨时分,菲律宾
【40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