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

古凌国际 2025-08-27 14:57:01

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年开始,日本人口过亿,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变成超级大国,仅次于美国自己。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 里根上台时,日本经济强势,美国汽车业受冲击。 1981年,里根推动日本同意自愿限制汽车出口到美国,每年限在168万辆以内。日本制造商调整出口计划,这让美国本土车企喘口气。 半导体方面,日本企业占大头,里根政府1985年调查倾销问题,1986年签协议,日本承诺不低价卖货,还给外国企业留20%市场份额。 1987年,东芝机器公司违规卖敏感设备给苏联,里根批了制裁,国会通过法案,对东芝产品加100%关税,禁三年进美国市场。 这些步子都为维护美国经济地位,里根觉得日本增长太快,得管管。他还支持广场协议,1985年五国财长签字,日元升值从240兑1美元到120,削弱日本出口竞争力。 里根对日政策不是一时兴起,从1980年代初就盯着贸易不平衡。1983年,他警告日本贸易壁垒影响关系,推更多开放市场。 1987年和中曾根康弘联合声明,加强经济协调,但实际里根坚持保护美国产业。他任内签1984年贸易关税法,帮美加自由贸易协定铺路,但对日本用配额和关税。 这些措施让日本企业转移工厂到美国,丰田等在底特律建厂。里根的思路简单,美国得保持老大位置,不让日本抢风头。 日本经济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飞速发展,1972年GDP超过西德,成第三大经济体。 到1978年,又超苏联,跃居世界第二。那时日本半导体强,东芝是全球顶尖公司,汽车品牌丰田、本田、日产在美国市场大卖,底特律老车企日子难过。 人口1968年破亿,国家想维持增长势头,计划到2030年稳住人口规模,但实际生育率下降,老龄化问题冒头。日本考虑吸引亚洲劳动力,但移民政策严,没大开门户。 美国从1979年起就觉得日本是威胁,开始筹划对策。 里根政府先瞄准汽车业,1981年日本同意自愿出口限制,每年对美出口限168万辆。这让日本车企利润少,美国工会满意,工人失业率降。 接着1985年广场协议签了,五国合力让日元升值,日本出口货价涨,竞争力弱。日元从240兑1美元升到120,日本企业成本高,股市开始晃。 半导体是重头戏,1986年美日协议,日本停低价倾销,保证外国企业20%份额。日本芯片业受挫,市场丢不少。 1987年,东芝机器卖数控机床给苏联,违禁,国会批制裁,加100%关税,禁东芝产品三年。东芝损失3200万美元,国防部禁买东芝货。 汽车方面,美国要日本建厂,本土生产,丰田等转移生产线,就业和技术留美国。日本企业后来去东南亚和中国设厂,带去资金和技术。 这些招数让日本经济增长慢下来,高科技产业断腿,芯片工厂减产。原本想靠移民增人口的念头落空,工厂外移反帮亚洲国家起飞。 中国韩国接产业转移,学管理思路,经济腾飞。美国本想独大,没料到亚洲整体受益,日本超级大国梦碎。日本从1980年代末资产泡沫破,1990年代银行坏账多,政府注资也没完全救回。 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经济活力丢。 广场协议后,日本土地房价疯涨,1989年股市崩,失落的十年开始。企业外移帮中国成世界工厂,韩国汽车电子业追上。 美国这些政策虽护本土,但也改了亚洲格局,日本从领头羊变配角。日本移民政策没松,1970年代想吸引亚洲劳工,但实际限熟手工人,没大规模。 到1980年代,劳动力缺口靠技术填,没成超级大国。美国从1979年布局,层层加压,日本经济潜力拉低。 日本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代高点掉到1990年代低谷,GDP停滞。半导体协议让日本企业市场份额缩,汽车配额逼转移生产。 东芝案被罚重,影响公司全球业务。美国用贸易法压日本开市场,1984年关税法帮谈判。日本企业去泰国马来西亚建厂,后进中国,带技术资金。 这转移帮亚洲GDP升,日本份额降。美国政策虽短期护产业,长远改区域平衡。 1989年,日本股市达顶后崩,1990年代坏账堆,经济停滞。老龄化加重,人口从2008年起降,生育率低。企业外移帮中国韩国发展,亚洲经济起。日本没回高增长,超级梦破碎。

0 阅读:1
古凌国际

古凌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