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2年,王亶望被抄家,当乾隆检查抄来的物品时,发现一件四条腿的裤子,上面绣满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27 19:45:44

1782年,王亶望被抄家,当乾隆检查抄来的物品时,发现一件四条腿的裤子,上面绣满鸳鸯,乾隆不解地问侍从是什么东西,侍从硬着头皮演示了裤子的用法,羞得乾隆满脸通红,当时就大发雷霆:“不知羞耻!”下令严惩王亶望。   这条让乾隆震怒的“鸳鸯裤”,后来被记载在清代史料《庸庵笔记》中,据说耗费苏州绣娘三个月工时,除了两条正常裤腿,还在侧面额外缝制了两条窄腿,通体绣满戏水鸳鸯,用途不堪入目。 而它的主人王亶望,此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挽着袖子修城墙的“清官”,而是把甘肃官场搅得乌烟瘴气、贪腐数百万两白银的大贪官,谁能想到,这个最终身首异处的罪人,早年曾是百姓口中的“王青天”。   20多岁考中举人的王亶望,最初在地方任职时,确实有过一段为民办实事的经历。 史料记载,他任地方知县时,恰逢城墙坍塌,他不派差役摊派,而是自己挽起袖子带头搬砖,还自掏腰包补贴工匠工钱;百姓有冤屈上门,哪怕是深夜,他也会起身升堂听诉。 那时候的王亶望,官服上常沾着泥土,手里总拿着百姓的诉状,当地百姓甚至给他送过“为民做主”的匾额。   可这一切,都从他调任甘肃掌管财政大权开始变了味。清代甘肃常遇旱灾,朝廷设有“捐监”制度——百姓捐粮给官府,可获得“监生”身份,相当于用粮食换个“准科举资格”。 王亶望到任后,很快发现其中的漏洞:他下令让百姓直接捐白银代替粮食,还故意抬高捐银数额,不捐的就以“抗捐”为由抓起来。 收上来的白银,他没有上缴国库,而是和手下官员私分,甚至把之前库存的粮食也偷偷变卖,换成银子装进自己腰包。   短短几年,王亶望在甘肃贪腐的白银就达数百万两,要知道,当时普通百姓一年生活费不过三四两银子,他贪污的钱财,足够让数万百姓安稳过活。 更荒唐的是,为了掩盖贪腐,他还伪造“粮满仓”的假象,让手下在空粮仓里堆满稻草,上面铺一层粮食,蒙骗朝廷派来的巡查官员。 直到1781年,甘肃爆发回民起义,朝廷派兵镇压时发现军粮短缺,这才揭开王亶望的贪腐大案。   乾隆得知真相后,气得拍案而起,当即下令抄王亶望的家。起初,乾隆还抱着“追回赃款、挽回损失”的想法,可当抄家物品运到京城,那条“四条腿鸳鸯裤”摆在面前时,他的愤怒彻底爆发了。 老太监演示完裤子的用途后,乾隆脸色涨得通红,怒斥道:“王亶望拿着朝廷的钱,干的竟是这等荒淫无耻之事!简直丢尽了朝廷的脸面!” 此时的乾隆,气的不仅是贪腐,更是王亶望的“忘本”——他想起早年地方奏报里,那个“亲民勤政”的王亶望,再看看眼前这条龌龊的裤子,只觉得自己被狠狠欺骗。   其实,王亶望调任浙江后,生活早已奢靡到极致。史料记载,他在浙江的府邸,光是丫鬟就有上百人,个个穿绫罗绸缎;吃饭顿顿山珍海味,一道“驼峰炙”要杀三头骆驼取驼峰; 家里的银子多得没地方放,甚至用来砌墙。而那条“鸳鸯裤”,只是他荒淫生活的冰山一角。 乾隆看着抄家清单上的“珍珠手串三百余串”“黄金五千余两”,再对比甘肃百姓因旱灾流离失所的惨状,最终下令; 王亶望立斩,家产全部充公,参与贪腐的甘肃官员,从总督到知县,近百人被革职、流放或处死。   行刑那天,百姓围在刑场外围观,有人扔菜叶,有人骂“贪官该杀”。曾经的“王青天”,终究成了百姓唾弃的罪人。 王亶望的结局,也成了清代官场的一则警示:权力本是为民服务的工具,若被贪欲裹挟,哪怕早年再有作为,最终也会摔得粉身碎骨。 就像他那条绣满鸳鸯的裤子,看似华丽,实则藏着肮脏的心思,最终只会成为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罪证——这道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从未改变。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官绅的荷包》:雍乾时期的贪腐大案及“抄家”

0 阅读:1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