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李在明不来中国参加九三阅兵,刚抵达美国,却遭当头一棒! 李在明这次访美本想顺势拿下外交加分项,给国内外展示点强硬形象,可没想到刚下飞机的第一幕就让人大跌眼镜。 以往韩国总统访美,起码是部长级官员接机,碰上李明博那样的情况,小布什都亲自去了机场。 这回好,特朗普政府只派了副礼宾长和一个韩裔上校打发一下,连象征性礼节都懒得走全套,韩国媒体当晚的报道直接用了“侮辱”两个字,一众评论员直言这摆明就是下马威。 问题不只是接机敷衍,白宫会谈的安排也挺寒酸,官方排表上写着会谈30分钟,虽然后来延长了一点,但不设联合记者会、也不搞公开联合声明,这对韩国来说已经是个明显信号。 李在明团队之前还担心出现“泽连斯基时刻”,结果没被质问,倒是被冷淡对待,场面上看似平和,实则让韩国吃尽脸面,这种安排说白了,就是美国摆出“你要来是你求我”的姿态。 更让人难堪的是,李在明原本计划靠3500亿美元的投资、重建造船业、能源合作这些实质交易来换取美方态度软化。 谁知道,冷淡依旧,连外交仪式都没捞到,在美国眼里,这些合作不是你我共赢,而是韩国“理所应当”要奉献的资源。 你愿意出钱,我就愿意收,你不出,后面还有日本、越南可以替补,这种角色定位才是韩国真正的尴尬之处。 要说李在明为什么宁愿在美国碰一鼻子灰,也不来中国参加阅兵,不是他糊涂,而是韩国这几十年就没摆脱“必须靠美国保命”的现实。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份《共同防御条约》签下那刻起,韩国的国家安全就等于押宝美国,军队指挥权、军事基地、武器系统,全都在美军手里。 换句话说,这是一份保障也是一种锁链,李在明嘴上说务实,其实这条路线他根本绕不开。 更要命的是,不只是安全,韩国的经济也被美国深深锁住过一次,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那阵,韩国眼看快破产了,美国国际资本进来救场,结果换来的不是重建,而是一场彻底的“资本收割”。 韩国一大批核心企业被迫出让股权,不少明星企业背后的大股东到底是谁? 一层层剥开看,很多人怀疑最终控制权就在美国财团手里,国家产业独立这事,韩国一直说得响,实际上真不硬气。 到了今天,李在明还要面对一个更复杂的问题,美国不仅要韩国继续当军事桥头堡,还要它在经济上让利,把本国资源用来为美国产业链输血。 比如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这事,表面听着是军事技术细节,实际上就是要韩国把自己的军队变成美国亚太战略的一环,甚至有可能被直接拿去应对台海局势。 李在明虽然嘴上说“难以接受”,但真敢硬抗吗?从他一路小心翼翼的姿态来看,这种拒绝很难真正落地。 外界本以为李在明这趟访美至少能带点实货回来,结果细看协议内容,简直是“一边倒的条款”,韩国出资3500亿美元,对美国基础设施、能源、制造业全线投资,其中90%的收益必须在美国本土使用,还要接受美方对资金流向的全程控制。 这哪里是合作,更像是变相交保护费,投资归你掏钱,盈利归我管账,最后韩国还得感谢美国“仁慈减税”,这逻辑真够讽刺。 更夸张的是,韩国还被捆绑了未来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采购协议,完全锁死了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可能,本来韩国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现在却主动把命门交给一个开价从不手软的国家。 还有那1500亿的“美韩造船基金”,看起来是帮韩国企业开拓北美市场,实则是美方借船造舰的幌子,韩国出技术、出人才,最后却成了帮美国重建军工链的苦力。 李在明这些动作并非全无目的,他希望用这些妥协稳住出口大局,缓解对美贸易的压力。 但问题是,中国早就在2024年再次超过美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你眼看着东边市场越来越大,却偏偏把重注押在西边,换来的还不是真正的优惠。 这不只是短视,更是对大势的误判,全球产业链已经在重组,而韩国还把自己绑在冷战逻辑的枷锁上,真不知道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政治赌注。 李在明在外交舞台上走得一地鸡毛,国内反应也没好到哪儿去,原本就因为高调访美、拒绝出席中国阅兵引发争议,这下更因为“3500亿换面子”的操作被在野党骂成“卖国”。 舆情调查显示,他的支持率在两个月内跌了12个点,媒体评论更是连着几天铺天盖地地批他把国家利益送给了美国资本,韩国老百姓不是没眼光,他们看得出来,这不是务实,是妥协。 面对中国的外交缺位也成了一块硬伤,中方邀请他出席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规格不低,可李在明硬是“婉拒”,转头自己跑去美国。 这种“舍近求远”的姿态,让韩国在中方眼里顿时变了味,为补救,他安排了特使团在中韩建交纪念日前后访华,成员都挺有分量,但他本人就是不露面,这让人怎么相信韩国真的还想维持中韩关系的温度?
[太阳]李在明不来中国参加九三阅兵,刚抵达美国,却遭当头一棒! 李在明这次访美本
梦幻星辰醉梦
2025-08-27 21:40:48
0
阅读:25